最近,供貨商往食雜店送貨的車越來越多,跑得越來越勤了,這與年前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年前他們可是千呼萬喚不出來,動不動不接電話或關(guān)機,現(xiàn)在又開始厚著臉皮挨門逐戶詢問:“老板,要不要貨?”這時候可別為他們的甜言蜜語灌暈了頭。從春節(jié)假期結(jié)束,到五一前后是食雜店生意的淡季,將近三個月的時間,可不算短。補貨是很正常的事,其他情形還是免了吧。因為年前的貨還沒處理完呢!
我店今天來了五波人。第一波是送啤酒的。年前進的某大牌子罐裝啤酒說好了不管賣出去賣不出去只要陳列了就給陳列費,貨賣不出包調(diào)換,滿滿登登都堆在那呢。雖說能調(diào),賣不出去自己臉面也不好看。啤酒是不好再拿貨了,但是這人是第一次來,接手別人干的,考慮到以后合作,不得不卸了點,但是這個我自己有底,是不愁賣的。因為該產(chǎn)品屬于啤酒中的低端產(chǎn)品,而且這個牌子在我們這兒很受歡迎。結(jié)算清楚之后,他開車走人,合作就算開始了,心想日后還需要常來常往。第一次合作指導(dǎo)思想是,既要考慮長久合作,進貨還要有銷路,不能砸在手里。
過了一個小時左右,又來了一個送小食品、小玩具的車,這點小東西本來占本錢不多,銷量也少。沒有這類商品,小顧客就不來了,這既是日常引流的需要,也是店長期發(fā)展的戰(zhàn)略。節(jié)前進這點東西大部分還在,此前又少補了點,所以目前不缺貨。送貨的不信,自己又進來仔細觀察,又提了點建議,說是某某貨可以進點,但是他所建議的都是大牌子,既不賺錢,還零碎,顧客購物時經(jīng)常要求奉送,真正的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不拿也罷。節(jié)假日時候顧客多,考慮到貨源充足可以吸引顧客,也許會拿一些,現(xiàn)在就算了吧。
接著是一個大牌子奶類供貨商和一個某著名酒水老板來店里拜訪。奶商例行公事,把商品陳列重新擺放一下,拍了照,簡單問了一下還缺不缺貨,得到答復(fù)說不缺轉(zhuǎn)臉就走了。那個酒老板倒是干脆,拿出兩件背后印有酒名的長褂,說最近會有人來送貨,麻煩多少訂點。這個酒本來全國馳名,市場占有率很高,由于最近各大超市壓價傾銷,爭做“良心”商家,該酒基本沒有利潤可圖。批發(fā)商、大超市,甚至食雜店都不再進貨,成了棄兒。進貨成本高,利潤低,傻子才會賣它。基本算退出市場了。拿人的手短,等貨車來了,多少進一點,反正不愁賣。
一個做酒類展示的也來了,需要占用不算大的展示柜擺十瓶酒,為期三個月,每月送一瓶酒,附帶贈送三天旅游。地點在酒廠周圍的景區(qū)。基本沒有人去,家家都有事,都沒有空閑時間。但是這個酒在我店還將就賣,加上酒類沒有保質(zhì)期,進點無妨。?
進入淡季后,像上述情景每天都會上演一兩拔,我在店里的時候來的最多。但是淡季進貨,一定要保持謹慎,不要被誘惑迷住了眼睛,進貨時要考慮以下幾點:
1、看是否需要。看貨是不是店里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所有的淡季送貨一律都要推脫。有的貨車跑的不夠勤快,有可能一輛車要負責(zé)很大的區(qū)域。這種情況就需要好好考慮,因為這一次來過后,以后再來不知猴年馬月了。需要進貨的還是要及時進。
2、看看保質(zhì)期。保質(zhì)期太短,又是臨期商品,在淡季最好不要進,爛在手里的可能性很大。
3、不輕信承諾。不要輕信包調(diào)貨的承諾,有的會履行承諾,有的調(diào)起來很費勁。有的會附帶條件,還有的轉(zhuǎn)行或換人,這樣聯(lián)系起來就會很費勁。
4、不貪圖小利。進貨優(yōu)惠,多少送一或者進貨送旅游、送禮品等。貨賣不出去,損失會更大,不是那點小優(yōu)惠所能彌補的。
5、眼光放長遠。要考慮長期合作的需要,有些新貨主保持足夠的溝通還是有必要的。貨物雖然目前不缺,如果很堅決地拒絕,有可能這人以后不會再光顧本店。
6、抓擺臺商機。淡季是代理商家促銷的旺季。他們會利用這段時間拜訪零售客戶,宣傳產(chǎn)品。擺臺促銷是他們重要的營銷策略。如果覺得商品尚好,勉強可以銷得動,可以利用這個時機上架賺取額外返利。
不管怎么樣,一切結(jié)合自身情況量力而行。供貨代理商淡季送貨目的在于打開市場,爭取客戶。作為零售戶,不妨多聽聽他們怎么說,也許對打開視野挺有好處。對有些零售戶來說,這也是個“撿漏”的好時機,以前想盡辦法都聯(lián)系不到的供貨商,眼下主動上門尋求合作,應(yīng)該是個不錯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