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走進云南省德宏州梁河縣曩宋鄉河東村,隨處可見高大茂密的皂莢樹佇立在道路兩旁,沉甸甸的皂莢掛滿枝頭。村口,村民們圍坐在一起分揀、晾曬,一派豐收的忙碌景象。
徐寄華平時在店鋪門口直播。楊芮攝
在這群人中,身材消瘦的李祖鸞并不起眼。只見她用小刀剝開溫水泡發后軟化的皂角仁外殼,把透明白色的外胚乳取出來,就得到了皂角米。
忙活了幾天,李祖鸞來到徐寄華的小店,小心翼翼地將包好的皂角米從背簍里取出,笑盈盈地遞給了徐寄華。
“這些皂角米都沒剝壞,真不錯。”徐寄華一邊將皂角米過稱,一邊說道。
“我剝得可認真呢!”接過徐寄華遞過來的200元錢,李祖鸞高興地說。
皂角米是皂莢樹果實里面的種子,呈現透明白色的米粒狀而得名。皂角樹生長周期較長,有的甚至需生長十多年才能掛果。隨著皂角米食用和藥用價值被大眾熟知,其售價已經從上世紀60年代初的1.5元一斤變成了現在的300元一斤。
在河東村,徐寄華收購皂角米已有二十多年,全村常年種植皂角米的八百多戶村民中,常年向她供應皂角米的占了八成。
1994年,高中畢業后的徐寄華回村種起了甘蔗。1997年,徐寄華經人介紹,從曩宋鄉的平地村嫁到了一街之隔的河東村。2002年,因家里位于岔路口,來往過路的人很多,徐寄華開起了一個雜貨店自謀出路。
梁河縣煙草專賣局客戶經理在走訪時,指導徐寄華采取適合鄉鎮的經營方式,從選品、陳列到銷售技巧等一一指點。慢慢地,小店生意有了起色。
攢下了“第一桶金”,徐寄華決定做點新買賣——收購皂角米。
“一開始只是放在店里試著銷售,后來我定期和村民收購,幾斤到幾百斤都有,有的家一年能產一百多斤,他們收入兩三萬元不成問題。”徐寄華說,青壯年為了謀生選擇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老弱婦孺。
除了直接收購成品,還能做點什么?“從上樹采摘、剝一道皂莢、再剝二道殼、三道‘去芯留米’,產皂角米所耗費的時間成本和人工費用很高。”在不同階段,徐寄華會雇一些村民剝皂莢,“有的人剝一天能有二百多元的收入,總之是多勞多得。”
據了解,截至去年8月,滇皂莢在梁河縣的種植面積已高達2.7萬畝,皂角米產量高達107噸,產值4280萬元。為進一步實現滇皂莢產業的組織化、規模化和品牌化發展,當地開展種植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摘撿剝等技術培訓和電商人才培訓、短視頻直播孵化,不斷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農忙時,客戶經理幫徐寄華(左)剝皂角米。楊芮攝
接下來咋發展?徐寄華的想法是:現在城里人講究養生,喜歡吃營養價值高的皂角米。家鄉的皂角米口感軟糯,家家戶戶種植,可偏偏缺少銷售渠道。“我做電商,目的就是建‘橋梁’,搭供需渠道。”
徐寄華在一次次培訓中見了世面,請廣告公司給自家的“土”特產披上了“潮”牌衣,“糯呵呵”品牌就此誕生。
家鄉土特產多,這兩年除了皂角米,徐寄華還順帶著幫村民賣茶葉、果脯等。“都是一個村的,相互幫襯著,好東西自然有市場。”她笑著說。
“來,嘗嘗剛熬好的皂角米。”聊著天,徐寄華給每人倒了一小碗粘稠的皂角米。端起品嘗,味道香潤,口感軟糯。“好吃!”大家邊嘗邊點頭。
“好吃就帶點。”徐寄華笑了笑,又做起了生意。
未來,梁河將不斷加大滇皂莢產業基地的新建以及提質增效改造力度,使梁河滇皂莢產品的產量實現倍增,并不斷提升梁河滇皂莢產品的知名度。徐寄華說,在政府的幫助下,這條路肯定越走越寬。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