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午,在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樂育鎮(zhèn),一輛小客車載著乘客從這里出發(fā),駛往20公里以外的紅河縣城。除特殊情況外,這輛小客車的駕駛員基本全年無休,往返于鎮(zhèn)里和縣里,一天兩趟。
小客車的主人名叫姚偉英,十年前,她申領到了跑這條線路的客運資質(zhì),并拿出家底買了一輛小客車,開始了客運生涯。
相比跑客運,姚偉英開雜貨店的時間更長。
姚偉英在雜貨店里整理貨品。龍洪平攝
早年,姚偉英賣過豆腐,開過包子鋪,但掙得不多。隨著兩個孩子的成長,家庭的擔子也越來越重。2006年,她把原先的包子鋪改成了一個雜貨店,以期既能照顧好孩子,收入也比此前好一些。
但由于姚偉英缺乏經(jīng)驗,雜貨店開張伊始,生意不溫不火。紅河縣煙草專賣局工作人員在知道這一情況后,指導她在店鋪環(huán)境優(yōu)化、提高經(jīng)營技巧等方面下功夫。慢慢地,雜貨店的經(jīng)營走上了正軌,一家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姚偉英的雜貨店離樂育鎮(zhèn)的客運發(fā)車點不遠,每天早上開店時,總能看到等候客車的乘客。當時,去往縣城的客車班次不多,時常有一些未能登車的乘客到她店里買東西時抱怨幾句。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時間一長,姚偉英冒出了一個念頭:買車跑客運。拿到資質(zhì)、接回車子后,姚偉英將雜貨店的活計交給丈夫,自己當起了駕駛員。
為了方便群眾去縣里趕早賣菜或辦事,姚偉英的小客車每天早上七點準點從鎮(zhèn)上發(fā)車。有時天剛蒙蒙亮,就有不少人陸續(xù)來到她家的雜貨店門口等待乘車。姚偉英一邊招呼乘客落座,一邊幫忙把貨物搬到車上。
姚偉英的兒子在出車前做例行安全檢查。龍洪平攝
每趟車,姚偉英都會沿路將乘客和村民們托她捎帶的貨物一家一家送到目的地。捎帶的貨品中,有時是幾件衣服,或者是急用的證件,甚至還有現(xiàn)金等貴重物品,她都能無誤送到。“有什么困難就找姚師傅,她就給我們幫忙,她對我們老人很是照顧,關心我們老人。”鎮(zhèn)上的老人張姚仙說。
因為要沿途送乘客及捎東西,姚偉英的車速不快,暖心事時常在這小小的車廂里發(fā)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和經(jīng)常乘車的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誼。跑車時,姚偉英每次回家待的時間都不長,通常吃個飯,休息一會,下午接著跑第二趟,因為還有乘客在等著她。
跑客運第六年,姚偉英因膝蓋問題已不能繼續(xù)從事這份工作,于是將“方向盤”交到了兒子手中,希望他能繼續(xù)跑好客運,給群眾帶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