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龍口市蘆頭鎮大傅家村,有一位零售店主叫“傅喜娜”,她算龍口特別有名的網紅,而且還是手藝界的網紅,“縣級市非遺項目膠東面塑”傳承人,當代新農人;煙臺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優秀零售戶等都是她的頭銜,而最讓傅喜娜得意的是一件一件用心做出來的“面塑”作品,有孔雀開屏,有梅蘭竹菊;有武松打虎等等,特別是參加抗戰勝利一百年參賽作品“國泰民安”盛大作品,被中國葫蘆文化博物館永久收藏。
在常人眼里,面粉是一種普通的食材,而在傅喜娜手中卻成為藝術素材。只見她靈巧的手指在各色面團間揉捏、翻飛,一把小竹刀隨著手指輾轉騰挪,頃刻間,五顏六色的面團就變成了栩栩如生的藝術品。這邊有紅臉長須的關羽橫刀立馬,那邊是手持凈瓶的觀世音菩薩衣袂飄飄……大家都稱這門神奇的手藝為“面塑”,做面塑的手工藝人被稱為“捏面人”。
面塑這項民間傳統技藝可謂源遠流長,中國的面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源遠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如今的面塑歷經千年的發展,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踏入了藝術殿堂。而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背后,是非遺傳承人們持之以恒的努力與堅守。這一點,傅喜娜深有體會。
在龍口農村有做面食的習俗。傅喜娜手巧的外婆是出了名的熱心腸,誰家做面食都會去幫忙。傅喜娜從小跟著姥姥做面食,9歲就能把大饅頭做得像模像樣,二十出頭開始學做“花餑餑”。
結婚后,傅喜娜和丈夫開了一家藥店和一家煙酒店。生意不忙的時候,她會做些面塑打發時間,做得比較好的會放在柜臺上做裝飾品。不少顧客看到后都夸獎她手巧。此后,誰家蓋房上梁、孩子百歲、女兒出嫁等,都會找傅喜娜幫忙做面塑,生性熱情的她從不拒絕,而且不計報酬地給別人幫忙。
一次,一位外村人慕名而來,想讓傅喜娜幫忙制作一套上梁用的面塑。盡管那段時間生意很忙,傅喜娜還是擠出時間幫那人做了一套面塑。面對色彩鮮艷、形態逼真的面塑,那位外村人非常高興。有一年,傅喜娜的一位親戚從國外回來探親。面對海外來的親戚,她不知道該用什么禮物來表達心意,思來想去決定做一套龍鳳呈祥的面塑送給親戚。為了讓龍和鳳的形態更加逼真,并且看起來更時尚,傅喜娜上網查資料,又去跟一些畫龍的師傅學習繪畫。回家后,她靜下心來構思龍鳳的造型和神態,每一步都反復推敲,每一片龍鱗、每一支鳳羽、每一朵浪花的紋理都刻畫得非常細膩。當親戚接過這對龍鳳呈祥面塑時,愛不釋手,高興地說,這是自己收到的最好的禮物。這對色澤艷麗、形態逼真的龍鳳呈祥面塑被帶到國外后,得到不少外國朋友的高度評價。于是,傅喜娜又把面塑變成了特產禮盒,申請了品牌商標,放在店里銷售,同時也很好地帶火了生意。
傳統的“花餑餑”好看好吃,但貯存時間短,沒幾天就發霉、開裂了。“花了很大的心思才做出來,就這么扔掉,誰都不舍得。”傅喜娜說。在做觀賞用的面塑時,為了能讓面塑永久保存,還不褪色,傅喜娜在面粉里加上了糥米粉、甘油、防腐劑。
一方展臺,白面“開花”。2023年9月,在第四屆中國國際文化旅游博覽會上,山東龍口展區的黃縣面塑“潮”出圈。傅喜娜帶著《好客山東龍口歡迎您》《孔雀開屏》《花開富貴》《喜盆花餑餑》4件展品造型別致、工藝獨特、形神兼備,驚艷了無數游客。“這些都是我用面粉做出來的。”傅喜娜應游客之請,時而把展品端在手里,時而站在作品背后,時而介紹材質工藝。膠東黃縣面塑這門傳統技藝,也通過游客不間斷地刷屏朋友圈,從縣城走向全國。
2022年,傅喜娜成為龍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膠東黃縣面塑代表性傳承人。為了更好地傳承面塑技藝,傅喜娜創辦了“花餑餑”手工作坊,教農村婦女學習面塑,把民俗文化發揚光大;參加全國性技能大賽,以賽促學,以學提能,讓老手藝煥發新光彩。隨著互動活動的增多,傅喜娜漸漸發現,對于面塑藝術的傳承不能簡單地重復模仿,而是要立足當代創造新的內容和形式,要賦予面塑新的生命力。她不再拘泥于“結婚”“祝壽”等傳統民俗所需要的“花餑餑”,開始創作更富有現代感的作品,到電商平臺、短視頻平臺推廣,讓傳統手藝與時代同頻共振,也讓小小的面塑技藝變成了龍口的文化名片。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