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河村提起“丁繡娘”,大家都會夸贊她心靈手巧。一根小小的繡花針,繡出了色彩斑斕的彝族服飾,更“繡”出了好日子。
“丁繡娘”名叫丁會芝,今年55歲,是云南省楚雄州牟定縣共和鎮清河村的村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彝族,祖輩都是彝繡愛好者。丁會芝從小到大身上穿的、頭上戴的,都是一針一線縫制而來,這也埋下了她與彝繡的不解之緣。
丁會芝(右三)正在教繡娘們刺繡??讘銛z
情系彝繡,開啟創業
初中畢業后,丁會芝在家務農,閑暇之余就跟隨老一輩學習彝繡。1987年與村里從西藏退役回來的王有明喜結良緣,婚后老公在縣城工作,她依舊在家務農,做彝繡。孩子上小學后,兩口子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丁會芝決定走出大山。
來到縣城后,除了照顧老公和孩子,丁會芝有了更多閑暇時間,勤勞干練的她心里總是惦念著彝繡,和老公商量后,憑著扎實的彝繡功底,她開起了自己的彝繡店鋪。
在個個都愛左腳舞,人人都有花衣裳的“左腳舞之鄉”牟定,當地人喜歡穿彝族服飾跳左腳舞的環境滋養了牟定的彝繡市場,而丁會芝物美價廉的彝繡又深得顧客喜愛,很快丁會芝的名氣就漸漸大了,店鋪也越來越好。
“剛開始那幾年,除去房租、水電費,一年下來收入也有四五萬元,比打工強?!被貞浧鹱畛鮿摌I的日子,丁會芝說。
雖然生意有了起色,收入也越來越穩定,但在丁會芝心里,如何讓更多人喜愛,如何不讓這門手藝失傳始終是一個不變的執念。于是她開始參加各種彝繡比賽,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提高刺繡技術,也讓更多的人看到了彝繡。
憑借著對彝繡獨特的思考和精湛的技術,2013年她被牟定縣人民政府、牟定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為“牟定縣第三批傳統工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她以一針一線“繡”出了一項項榮譽,也從中不斷成長。
心系同鄉,共同增收
丁會芝的家鄉清河村委會距離縣城16.5公里,全村98%以上均為彝族,當地群眾的收入主要靠外出務工為主,很多留守婦女只能在家種田帶娃。
丁會芝心想:“一個人富不是富,帶著姐妹們一起過上好日子才是本事?!奔幢銇淼娇h城,丁會芝始終牽掛著家鄉的姐妹們。
隨著自家彝繡店生意越來越好,她心中有了一個想法:回老家帶著家鄉的姐妹們一起刺繡,增加收入。
她安排好店鋪的經營后,決然地返回了家鄉,走家串戶積極“傳授”彝繡的生意經。在她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婦女加入到彝繡的隊伍中。
有時也會有繡娘繡好成品,請丁會芝幫忙售賣。丁會芝也經常把自己店鋪的訂單分發給村里手藝精湛的繡娘,帶著她們一起增加收入。
匠心守護,大放異彩
2015年,丁會芝的老公因腦梗去世,家庭的重擔壓在了她一個人身上。那時,彝繡市場大量涌現機繡產品,低廉的價格讓更多消費者傾向機繡。手工刺繡的市場空間小了,這讓一直追逐手工彝繡的丁會芝迷失了方向,加之丈夫去世的沉重打擊讓她無心經營店鋪,生意一天不如一天。
為了維持生計,2019年,她重新選址將彝繡店鋪搬到了當地的彝繡一條街,2020年將店鋪轉型,開始百貨經營。
“看著賣東西簡單,沒想到那么難——進貨難,要賣出去更難,每天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整理商品,留不住客人。”丁會芝回憶說。
當地煙草部門的客戶經理了解到丁會芝的困難后,積極給予幫助。心思細膩、專注的丁會芝很快就上手了,學會了考慮消費者需求,學會了讓商店更具特色,也學會了經營技巧。一來二往,小店的客人越來越多?。
丁會芝還學會了“走出去”經營,通過深入了解市場,她將古老的手工刺繡與現代元素相結合,改進工藝,豐富產品種類,獨特、精細的手工刺繡服飾及工藝品得到了顧客的青睞和市場的認可。
如今丁會芝的彝繡產品種類繁多,有服飾、花鞋、花帽、裹背、包包及各種工藝品,不僅可以當日用品,也可以當作藝術品進行贈送。她的彝繡作品“彝族女士正裝婚禮服”“彝族男士正裝婚禮服”還成功入選了2024年牟定“三月會”“夢回千年·牽手時尚”彝繡創意設計參展作品。“牟定彝繡文化名家”、非遺保護“先進工作者”的稱號也隨之而來。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會主動找到丁會芝,跟她學習彝繡,她的彝繡隊伍從一開始的幾人擴展到現在的50多人,每人年均收益增加10000余元,丁會芝用一針一線帶著大家一起實現了“背著娃、繡著花,養著豬、管著家”的好日子。
看到越來越多的人愛上彝繡,走進彝繡,通過彝繡增加收入,丁會芝很高興:“彝繡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手藝,也是這一針一線陪伴我一生,我將繼續努力,繡出更多精細的創意作品,讓更多的人愛上彝繡,讓更多的鄉親們通過彝繡過上好日子?!?/p>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