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箱面條寄到深圳,另一箱寄到福州。”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市彌陽街道一個農貿市場內,雜貨店店主李雯霄邊打包邊對快遞員說。
今年30歲的李雯霄是彌勒本地人,父母做了30多年面條,在彌勒經營著一家小有名氣的面條加工廠。
圖為李雯霄將面條打包后發給外地的顧客。廖娟 攝
原本,李雯霄的父母想著等兒子長大了,就把面條廠交給他打理,但李雯霄志不在此,他從小的愿望是當一名玉石鑒定師。大學他如愿考上相關專業,畢業后,先后到昆明和深圳的玉石店打工,學到了不少專業知識。
天有不測風云。2021年一天,李雯霄的父親不小心從樹上摔下來,因腦出血先后做了4次手術,所幸都平安度過了,但重活累活是干不了了。為了能讓面條廠繼續發展下去,李雯霄辭去了玉石鑒定師的工作,回到彌勒接過了父親做面條的營生。
做面條遠比李雯霄想象中要辛苦得多,每天早上五點多就要起床和面。近幾年受市場影響,面粉價格普遍上漲,再加上同行競爭壓力太大,面條廠收入大幅下滑,經營舉步維艱。
為了多一份收入來穩住陣腳,李雯霄開了一間雜貨店,并向彌勒市煙草專賣局提出申請,成為零售戶。開雜貨店一來可以將自家做的面條放在店里零售,二來可以讓閑不住的父親有點事做。開業初期,由于缺乏零售經驗,雜貨店生意遲遲不見起色,李雯霄看在眼里,愁在心里。
在彌勒市煙草專賣局片區客戶經理的建議下,李雯霄重新定制陳列柜,將貨品分區分類陳列,最顯眼處放置自家做的面條,生意慢慢有了起色,同時也帶動了面條銷售。
隨后,李雯霄申請加入現代零售終端,配置了零售終端掃碼系統,把店內所售商品全部錄入系統,商品價格、庫存情況一目了然。“以前我在面條廠忙著,隔一會兒就要接到問價的電話,總不安心,現在好了,掃一掃就能知道價格,省了不少心。”李雯霄說。
圖為店里生意不忙時李雯霄喜歡拿出玉石進行品鑒。張紅 攝
生意步入正軌后,李雯霄重拾愛好,在店內設置了一個玉石柜臺,還布設了一個品茶區,空閑時候與朋友一起品茶聊玉石。
隨著時代的發展,居民食品消費逐漸多樣化,這對產品提出新的要求,在此形勢下,李雯霄的面條廠先后開發出苦蕎面、玉米面等7個不同口味的面條產品,努力做到“眾口能調”。
“要創新才不會被社會淘汰,父輩的手藝我要一直傳承下去。”李雯霄笑著說,“到今年,我家的面條廠還差69年就是百年老廠了。”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