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皖南浸潤在蒙蒙煙雨中,池州市陵陽鎮“天下糧倉1949文化園”內,8米長的石鼓墻是這里的網紅打卡地。
泛黃的糧票上“安徽省地方糧票壹市斤”字樣在鏡頭里清晰可辨。
這座千年古鎮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蛻變——當非遺技藝“陵陽一品鍋”邂逅直播電商,升騰的不僅是鐵鍋里的煙火氣,更醞釀出一場傳統文化與現代商業的化學反應,織就一張文旅融合的新零售網絡。
直播間燃起煙火氣
每周三晚7點,天下糧倉景區門口的“有余糧土特產店”總會亮起溫暖的燈光。店主左菲換上藍印花布圍裙,將手機支架調整到最佳角度。
這個90后返鄉創業的姑娘,大學畢業后曾在杭州做過三年直播運營,去年帶著“讓家鄉味道走出大山”的執念回到故土,經營著“有余糧土特產煙酒店”。
“老鐵們看,這就是非遺技藝,陵陽一品鍋!”隨著鏡頭推進,直徑半米的鑄鐵鍋里漸次呈現食材密碼:底層是吸飽湯汁的陵陽干筍,第二層碼著本地黑豬肉,再往上鋪著手工豆腐、肉丸子、粉絲,最上層點綴著紅椒絲與野山菌。
灶膛里松木噼啪作響,蒸汽裹挾著豆香肉香穿透屏幕。“現在下單黃精養生包,送陵陽鍋子擺盤秘籍!”左菲話音未落,直播間彈幕已刷起“求秘方”。
來自池州煙草融媒體團隊,正忙著調試燈光,變換焦距,記錄訂單。
這種“活態展演+即時轉化”的模式,讓傳統技藝煥發新生。兩小時直播不僅賣出200多份山貨,更有多位觀眾預約了清明假期的手工豆腐體驗課。
過去非遺傳承人守著灶臺發愁手藝失傳,現在直播間成了移動課堂。
百家宴變成“移動櫥窗”
距離景區兩公里的老街,43歲的寧杰新把直播間搬到了露天灶臺邊。每逢“百家宴”舉辦日他和妻子一個掌勺演示傳統“陵陽一品鍋”烹飪法,一個端著手機穿梭于30口熱氣騰騰的鐵鍋間。
“家人們點擊下方鏈接,就能買到鍋里同款野生筍干、手磨豆腐。”更有高山黃石溪村色、香、味俱佳的“黃石溪毛峰”作為餐后飲品。
滾動字幕里,“茶葉解膩”“葛粉勾芡”“木耳增鮮”等非遺飲食智慧化作產品賣點。
這種“場景化營銷”催生了獨特的供應鏈生態。村里的豆腐坊、農家手工紅薯粉絲鋪,農副干貨店都帶來可觀的收益,過去山貨運不出只能賤賣,“元宵節”專場直播,九華黃精單品銷售額破萬元,相當于過去一個季度的銷量。
二維碼里的文化密碼
“掃二維碼聽民俗故事,領5元山貨代金券!”。在張傳英的店內,每個土特產包裝都印著民俗故事二維碼。游客掃碼即可領略當地民俗文化,憑觀看記錄線上、線下購買均可享受5元優惠。
這種“文化解碼+消費轉化”模式,讓她的黃精系列產品、葛粉、野生筍干銷售火爆,復購率漲了三成。
當第一縷晨光掠過九華山麓,謝家村的曬場上又鋪開了新采的筍干。
從糧倉遺址到手機屏幕,陵陽鎮的零售轉型印證著非遺活化的新路徑。當百年炊煙遇上數字火炬,深藏山間的文化記憶便化作可品嘗、可互動、可傳播的消費符號。
在這里,每一口鐵鍋蒸騰的不只是食材香氣,更是傳統文化與商業碰撞出的共富密碼。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