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相關平臺接到不少舉報,一些地下停車場因位置隱秘、人流不大,成為煙民偷偷過把癮的好地方。對此,保潔人員等見怪不怪,還好心提示:想抽煙找個不顯眼的地方,免得被物業人員發現。
北京“最嚴禁煙令”施行五年有余,但凡“帶頂兒”的場所都在紅線之內。地下停車場是無可爭議的吸煙禁區,同時因為地下通風效果差,煙霧擴散慢,加之地下停車場多配有洗車行,補漆劑等用材易燃易爆,禁煙的必要性更高。當前,“禁煙令”已在全市范圍廣泛落地,對于地下停車場這種盲區,必須發現一處、消除一處,舉一反三、標本兼治。
禁煙控煙,說到底是在跟習慣作斗爭。對煙民來說,這肯定需要相當的自制力,但時時克己并非易事,因而禁煙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外在監督的力度。醫院、學校、機關等場所人多眼多,“強曝光”給了煙民很大壓力。而在地下停車場、樓道、電梯間、公共衛生間等一些“弱曝光”的地方,一些人的僥幸心理、懶惰情緒很容易占上風。
順著這個思路,避免“隱秘角落”成為禁煙盲區,關鍵是補齊監督不足的短板。既然人少是這些場所的特性,那么不妨多發揮機器的替代作用。比如,深圳試點給此類公共場所安裝環境監測器,一旦煙霧實時監控數據“爆表”,就會通知管理者進行勸阻,如后臺數據沒有改善,警察就會出面協助處理。而在國外也有類似探索,比如德國柏林就選擇用一個四下游走的藍色機器人進行提示。一旦發現吸煙者,機器人就會上前,告誡這里是禁煙區,并將其引到專設的吸煙區。可見,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辦法總比困難多,實現對禁煙區的無死角監督并非不可能。
除了技防,也不能忽視人防的力量。現實中,一些工作人員甘為吸煙者打掩護,說明物業的管理和培訓還不到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可以理解,但對吸煙者進行提醒勸阻,本是職責所在。我們相信,絕大多數煙民都是通情達理的,面對提醒,都能忍上兩分鐘,移步吸煙區。過去五年來,北京吸煙人群大約減少了55萬人,“最嚴禁煙令”的成效有目共睹。繼續多措并舉為監督工作賦能,將禁煙的“最嚴”態勢延續下去,也是對所有人負責。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