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報道,近日,工信部網站發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實施條例〉的決定(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提出“電子煙等新型煙草制品參照本條例中關于卷煙的有關規定執行”,就此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電子煙的管理參照卷煙?消息一出,各方關注。
電子煙從業者:依法監管是利好,電子煙借機可進良性發展軌道
李歐成投身電子煙投資領域多年,他在接受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采訪時表示,近年來行業一直對電子煙納入監管有所預期。“行業終于有監管了,代表國家開始認可。”李歐成說,“這對我們來說是個比較大的‘利好’。”近年來電子煙行業發展迅速,李歐成介紹,行業已經擁有千億級別的市場,市場規模年增速達100%至150%。李歐成認為,電子煙對于傳統卷煙而言是“減害”的,經濟收入增長后,人們自然會選擇低損害的方式來滿足需求。
對于修法后“中國煙草公司或成最大贏家”的說法,以及“電子煙將面臨監管風暴”的預測,李歐成表示反對。他說,《征求意見稿》采取的說法是“參照”卷煙管理,而非“由煙草部門直接管理”,電子煙等新型煙草未來的監管主體尚不明確。他同時提到近年興起的網約車的監管方式與傳統模式有別,“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可能會根據現有法律提出一套新的監管邏輯。”李歐成說。
談到電子煙的未來,李歐成首先“希望國家出臺產品標準”,參考國際實踐,對尼古丁含量等具體領域作統一規范。其次,在防止未成年人沾染煙癮上,他贊同行業對消費者的身份進行嚴格核實,對產品清晰標注,并避免在未成年人占主流的互聯網平臺上做廣告宣傳。李歐成看好新產品對社會固有痛點的正面改善作用,“因為有競爭,所以服務會更好。”李歐成說。
國家疾控中心控煙辦原主任:填補電子煙監管空白,中國吸煙率居高不下有待更嚴措施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控煙辦公室原主任姜垣向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介紹,世界衛生組織將電子煙視為電子尼古丁推送系統(ElectronicNicotineDeliverySystems,ENDS)的一種,與傳統卷煙不同,電子煙不涉及煙葉的使用及燃燒。姜垣說,根據世衛組織的報告,電子煙有上萬種不同口味,這背后是各種添加劑的使用。“國內監管對食藥領域的添加劑使用有非常嚴格的標準,但在擁有1000多萬消費者的電子煙上,仍是一個空白。”姜垣說,“所以給它管起來首先是一件好事。”
姜垣認為,電子煙是世衛組織和美國疾控中心認可的“減害產品”,在傳統卷煙基礎上,對毒害物質進行了控制。姜垣提到,有中等強度的證據表明,電子煙可以幫助吸煙者控煙,但她也說到,世衛組織認為證據仍不充分。
姜垣坦承,盡管中國部分城市取得了公共場所禁煙的巨大進步,但中國的控煙措施仍有待加大力度推進。對比英美近半的吸煙率減少,中國吸煙率下降速度還十分緩慢,“甚至沒有顯著變化”。中國是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的締約國之一,2016年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也提到,“到2030年,15歲以上人群吸煙率降低到20%。”姜垣支持中國采取更嚴格的控煙措施,并對電子煙的規范化管理懷有期待。“沒人監管就沒有健康的態度,但我希望(電子煙)有良好的管理制度。”姜垣說。
科普作者:監管落地讓電子煙走出“灰色地帶”,遠離未成年人應是重中之重
果殼網科普作者黎小球撰文反對電子煙作為“普通消費品”管理,她在接受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采訪時表示,對比傳統卷煙的百年歷史,電子煙上市僅十余年,仍屬新興事物。“監管一般會滯后于新興事物在初期的蓬勃發展”,因此迄今為止,電子煙仍處于“灰色地帶”之中。電子煙納入監管仍在征詢意見階段,對具體措施暫沒有定論,但可以預見的是,電子煙生產、銷售、宣傳等環節的門檻將大幅提高。
黎小球介紹稱,美國已于2016年將電子煙納入煙草管控;日本則將電子煙作為藥品監管,令其無法隨意買賣;中國香港與新加坡甚至全面禁售電子煙。“全面禁售在內地難以實施。”黎小球說,“但把它納入煙草制品的監管,還是算一個很大的進步。”
“電子煙在監管上,一定要和關注未成年人掛鉤。”黎小球說。黎小球表示,不少電子煙的相關科學研究仍充滿爭議,許多結論并沒有充分證據支持,但不可忽視的是,通過傳統卷煙或電子煙一方染上煙癮的青少年,有可能嘗試另一種產品。此外,黎小球提醒,傳統盒裝卷煙易被發現,而電子煙方便攜帶,隱蔽性強,需要引起監護人注意。“防止(煙草)在未成年人中的泛濫,我希望是將來監管的一個重中之重。”黎小球說。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