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據國家煙草專賣局官網消息,
國家煙草專賣局制定了《電子煙管理辦法》
將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其中提出
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電子煙產品
國家煙草專賣局稱,近年來,由于存在監管空白,電子煙產業無序發展,一些產品存在煙堿(尼古丁,下同)含量不清、添加成分不明、煙油泄漏等問題,特別是部分經營者宣傳誤導消費者,誘導未成年人吸食,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管理辦法》提出,普通中小學、特殊教育學校、中等職業學校、專門學校、幼兒園周邊不得設置電子煙產品銷售網點。禁止舉辦各種形式推介電子煙產品的展會、論壇、博覽會等。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電子煙產品。禁止利用自動售貨機等自助售賣方式銷售或者變相銷售電子煙產品。禁止銷售除煙草口味外的調味電子煙和可自行添加霧化物的電子煙。
國家提高重視,亂象有望被整治
在此之前,2019年11月,國家煙草專賣局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保護未成年人免受電子煙侵害的通告》,要求各類市場主體不得向未成年人銷售電子煙。
同時,通告還敦促電子煙生產、銷售企業或個人及時關閉電子煙互聯網銷售網站或客戶端,電商平臺及時關閉電子煙店鋪并將電子煙產品及時下架,電子煙生產、銷售企業或個人撤回通過互聯網發布的電子煙廣告。
總之就是:不許在網上賣了!
這對主要靠線上銷售的電子煙產品如同晴天霹靂,有資本加持的大品牌開始倉促布局線下門店,而更多無力布局線下市場的小品牌則在低價清完庫存后草草退出市場。
電子煙的危害難以想象
“入門效應”已成共識
人們曾經認為電子煙是傳統香煙的安全替代品,如今,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電子煙不僅有害,還可能讓人產生煙草成癮的“入門效應”(Gateway Effect)——即使用電子煙會使本來不吸煙的人產生尼古丁依賴并進而成為吸煙者。而在這類人群中,青少年是首當其沖的受害者。
2021年1月11日,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公共衛生學教授約翰·皮爾斯博士和其團隊在《兒科學》上發表了一篇青少年使用電子煙與日后煙草使用關系的研究,發現使用電子煙會直接導致青少年日后煙草成癮。這一研究和此前公共衛生學界的多項研究結論吻合:青少年好奇心強,容易在不完全了解其健康危害的情況下產生尼古丁依賴,進而發展為長期吸煙者。
約翰·皮爾斯團隊的這項跟蹤研究始于2014年,研究團隊選取了12-24歲的青少年及年輕人作為研究對象,并在之后的四年每年隨訪。研究者發現,青少年會隨著年齡增長煙草依賴加強。
2014年,約翰·皮爾斯團隊首次調查時,45%的被訪者曾至少嘗試過一種煙草制品。而到了2017年,這一數字上升到62%,其中72%的人嘗試的煙草制品是電子煙。煙草依賴的效應也隨著時間推延逐漸明顯。2014年時,吸煙者里僅有12%的人是每日吸煙者,一年之后,這一數字上升到50%。在多種煙草制品的混合使用者中,電子煙使用者日后成為每日吸煙者的幾率是不吸煙人群的三倍。
“在這些數據里,我們發現,電子煙形成的‘入門效應’讓非吸煙者走向真正的煙草成癮。”研究的第一作者約翰·皮爾斯博士說。
這一結論還預測了美國青少年急速上升的電子煙使用率將導致日后煙草成癮率的大幅上升。
2018年,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院(NASEM)發布了一份證據詳盡的關于電子煙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報告,涉及識別和檢八百多個通過同行審議的科學研究,多項研究指出電子煙的使用增加了非吸煙者日后吸煙的頻率和強度。
我國2019年煙草調查結果也發現,過去5年,初中生聽說過電子煙和現在使用電子煙的比例顯著上升,從未吸過電子煙的中學生在接觸電子煙之后的12個月內更有可能嘗試其他煙草制品。
公共衛生學者提醒,大多數關于“入門效應”的研究來自于發達國家。這些國家的控煙基礎相對較好。而在多數中低收入國家,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煙的禁令執法不力,煙草的稅率和定價相對較低,卷煙被廣泛使用且在文化上根深蒂固,所有這些現狀導致中低收入國家的青少年從使用電子煙轉向吸卷煙的可能性更大,電子煙的“入門效應”會更強。
中國有超過3億煙民,其中一半以上的吸煙者在20歲以前就開始吸煙,電子煙的出現成為青少年接觸煙草的新途徑,遏制青少年及年輕人接觸電子煙將會是今后控煙的關鍵。
有助于戒煙?還未經證實
除了前衛時尚,電子煙還喜歡強調一個功能:健康,有助于戒煙。
約翰·皮爾斯團隊在另一項成人電子煙研究中也發現,所謂的電子煙幫助人們戒煙成功,并不是真的戒煙,三分之二的人只是戒掉了傳統香煙,并繼續在使用含有尼古丁的電子煙。
此外,目前無法判斷電子煙的出現對尼古丁替代療法和戒煙服務的影響有多大。一些研究認為,電子煙在戒煙門診中使用,可能會有效,但如果誤認為電子煙可以作為大眾戒煙手段并大規模使用會影響常規、有確鑿證據的戒煙方式的使用,包括行為治療、戒煙藥物和兩種方式結合,科學家仍需要更確鑿的證據來研究電子煙帶來的影響。
公共衛生學者們認為,由于電子煙產品出現時間太短,且產品設計和迭代速度快,當前第三、四代產品和早期產品相比在尼古丁傳輸方面已經有了較大不同,所以對于早期產品的研究結果已不適用于當前產品。
因此,電子煙“有助于戒煙”這一說法還沒有得到完全的證實,使用電子煙依然要保持理智。
電子煙的危害可能被低估
除了誘人口味和多彩外觀,商家著重宣傳的就是電子煙的“健康”“與自然的對話,就從清新的口吻開始”“減少身體負擔,不打擾身邊人”等宣傳語,配以電子煙民和不吸煙者親密接觸或輕松愉快交談的場景圖片,極易給人造成電子煙不產生二手煙的錯覺。
事實是怎樣的呢?
電子煙除普遍含有尼古丁以外,使用者吸入并呼出的電子煙霧可能還含有多種有害和潛在的有害物質,包括可深入肺部的超細顆粒、可導致肺部疾病的丁二酮添加劑等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和致癌物質,以及鎳、錫和鉛等重金屬致癌物。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委托香港浸會大學測試市面上的13種電子煙,發現含有多種有害物質,包括甲醛、多環芳香烴(PAHs)及多溴聯苯醚(PBDEs)等,其中甲醛及多環芳香烴是已知致癌物,多溴聯苯醚會干擾甲狀腺分泌及影響生殖能力和胎兒發育。
科學界已經證實,電子煙可能會對全身多個器官和系統產生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呼吸系統。電子煙氣溶膠會增加呼吸道炎癥因子的產生,導致氣道慢性炎癥,進而使人體肺功能下降,這種不利影響與吸煙導致慢阻肺的發病過程非常相似。一項針對韓國高中生的研究發現,使用電子煙的學生患上哮喘的可能性是從不使用者的2.7倍,因為哮喘而休4天或以上病假的可能性是從不使用者的15.4倍。一項針對中國香港青少年的電子煙使用和呼吸道疾病的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結果。
此外,多種調味劑的毒性及其與電子煙溶劑之間的相互作用也逐漸引起關注。電子煙的口味多達8000種。最初人們認為調味劑會像食品添加劑一樣無毒無害。但后來研究人員意識到,即便是常用的食品添加劑也可能會對肺部帶來嚴重危害。2016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調味劑會和電子煙溶劑產生相互作用,對直接暴露在電子煙液中的人類肺細胞顯示出強烈的細胞毒性作用。
電子煙還和癌癥相關。2020年6月,《Science》子刊刊發了一篇電子煙會改變口腔菌群,導致牙齦疾病或口腔癌的文章。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者警告稱,使用電子煙幾個月后,無論是含有尼古丁還是不含有尼古丁的煙油都會對口腔微生物菌群產生重大的影響,從而引發牙齦疾病、牙齒脫落等危險,并且容易誘導口腔癌癥。
2019年,315晚會指出:“與傳統香煙一樣,電子煙所使用的煙液含有尼古丁,長期吸食同樣會成癮,并且通過檢測發現,電子煙煙霧中甲醛濃度是居室內空氣中甲醛最高濃度的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煙霧中還檢測出大量丙二醇和甘油,在加熱情況下轉化成成氣體的兩種物質會對人體呼吸道有強烈的刺激作用。”
由此看來
電子煙的危害超乎想象
關注青少年健康
遠離電子煙
(來源:東南網綜合中國新聞網、共青團中央等)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