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人類應對痛苦的方法包括宗教、哲學和文學等;現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有了心理治療,包括藥物、催眠以及行為主義等方法。
弗洛伊德有一個外甥叫做理查德·伯尼斯,號稱美國公共關系第一人,1923年寫了一本書《公共輿論的形成》,他曾經受雇于英美煙草公司,他為了推銷煙草,做了一系列聞名世界的案例。
1929 年,正值美國復活節,在紐約復活節游行的隊伍里,理查德·伯尼斯特意安排了一個抽煙的女性方陣,方陣里的女士們人手一只煙,款款地走在紐約街頭,這一新奇的做法也得到了主流媒體的廣泛報道。
(網絡配圖)
事實上,在策劃這個案例之前,理查德·伯尼斯拜訪了一位知名精神分析學家,后者告訴伯尼斯:點燃的煙草是女性的“自由火炬”,女性欲望在現代世界中是被壓制的,他們要舉起火炬來反抗。而也正是這樣從心理層面的創意讓歐美煙草迎來新的一輪大賣特賣。
此外,伯尼斯還策劃了兩種做法:
NO.1
其一是廣泛傳播瘦女孩吸煙的照片,讓女性將“苗條的身材”和吸煙自然聯系在一起,同時還隱晦地衍生出了“抽煙有助于減肥”的印象。
NO.2
其二則是在歐美國家,煙草是“紅綠”包裝,但當時的市場調研發現大多數女性并不喜歡綠色。
于是,伯尼斯鼓動美國名媛舉辦綠色舞會,要求所有參加舞會的人都必須穿戴有綠色的衣服,舞會上有募捐活動,募捐所得善款全部捐個慈善事業。伯尼斯特意將綠色和慈善聯系起來,從而改變了女性對綠色的印象。
在伯尼斯塑造女性和吸煙之間的特殊關系之前,全美吸煙女性比例不到3%,而在這一系列活動之后,這一比例漲到了5%,這個2個百分點之差,則代表著有超過數十萬女性開始加入吸煙大軍中。
面對上述情況,試問,這劇增的數十萬女性開始吸煙是煙草依賴本身的問題?
還是一系列精心策劃的市場營銷策略?
作為從事戒煙相關工作的臨床醫生,在這里分享一下我個人的些許觀點。首先,我們應該認清 “煙草制品”其本身就是一種商品 ,而且算得上是一種經久暢銷的商品。
然而在醫生的眼中,可能看不到“煙草制品”的商品屬性,而僅僅看到其作為 “成癮性物質”的毒性 。
因此,從醫生角度出發是很難理解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歡“吸煙”或是走上吸煙這條道路。但如果從商品銷售渠道去理解“煙草制品”的流行,那會容易很多,就好像現在所謂的“網紅文化”,流行什么,就去買什么,甚至不惜一擲千金。
而“煙草制品”在一定程度上絕對算得上是一種長時間流行的“網紅產品”,其產生遠早于“互聯網”誕生的年代。
其次,無論是是電子煙還是傳統煙草制品,醫生苦口婆心地勸說,相較于商業廣告的宣傳,那基本上就是杯水車薪,這就好像我們經常遇到的場景,在我們呼吸科門診,遇到哮喘或是慢阻肺患者概率很高 ,相反在馬路上要遇到哮喘或是慢阻肺患者的概率則是微乎其微。
同樣的道理,在醫院經常宣講“吸煙有害健康”的道理是很難廣泛傳播到社會普羅大眾的。
因此,如果針對“煙草危害”的宣傳或是“科學的戒煙方法”只限定在醫院內或戒煙門診,可能無法真正意義上滿足社會大眾的需求。
借鑒理查德·伯尼斯商業化運作模式,打造全新的、符合社會需求以及個性化訂制的控煙或戒煙策略勢在必行。
(作者介紹:周劍平博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醫生。)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