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做好《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履約工作,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助力實施《“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目標要求,促進全國性和地方性控煙立法及相關政策的出臺。2023年4月26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發會”)在京主辦并召開了“環保協同控煙之世界地球日:減緩煙草傷害,降低煙草需求”專家對話會議。
會議邀請了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南京財經大學的研究學者以及中國綠發會機構專家,共同就煙草種植與環境資源問題以及煙草稅改革與降低煙草消費等問題展開討論。與會專家也對盡快出臺一部具有統領性的國家控煙立法發出呼吁。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王樹東老師從生態環境遙感的角度介紹了當前我國煙草產業種植的現狀以及變化,并結合自身經驗分享了煙草種植對土壤破壞的實例。
為遏制全球煙草流行,世界衛生組織2003年組織制定了第一部公共衛生的國際法—《煙草控制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迄今已有包括中國在內的182個國家和地區加入《公約》。《公約》第6條指出:“價格和稅收是減少煙草消費的有效和重要手段,各締約方應采取包括稅收政策和價格政策的綜合控煙措施(MPOWER),以促進旨在減少煙草消費的衛生目標”。結合這一背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鄭榕老師從煙草稅的角度對煙草經濟進行了專業解讀和分析。
南京財經大學胡筱老師多年來致力于煙草稅收政策研究與政策模擬評估。對話中,她對我國煙草稅現狀進行了客觀評估,介紹了煙草使用的經濟負擔對控煙政策的影響。
中國綠發會副秘書長馬勇在會上表示,我們希望通過“環保協同控煙”話題,搭建控煙和環保領域的交流平臺。控煙公益訴訟凸顯了對生態文明價值導向的追求。比如無煙列車公益訴訟,就是為了讓所有的乘客能享受到一個良好的乘車環境,這也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體現。未來的控煙工作開展,還要進一步加強立法環節的推動,使之能夠支撐公益訴訟的開展,同時也希望有關部門和機構能夠更多的關注到環境保護和控煙之間的關系。
2023年世界無煙日的主題為“種植糧食,而非煙草”,煙草種植對糧食安全和營養的影響表現在:優質土地稀缺。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優質土地越來越多被用于煙草種植,可用于種植糧食作物的土地數量減少。替代方案有限。由于與煙草市場相比缺乏強大的有保障的市場,并由于一些政府不愿支持從煙草種植過渡到種植其他作物,替代作物有時受到限制。土壤退化。煙草和種植煙草所需的化學品會造成土壤退化。由于土壤缺乏糧食作物所需的必要養分,間作或近距離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是一項挑戰。作物強度。煙草是一種勞動密集型作物,需要長達9個月時間才能成熟,因此,小煙農很難在同一年內種植糧食作物。
積極有效的控煙對保障土壤安全、糧食安全、氣候安全、生物安全十分必要且緊迫,中國也正在通過各種舉措不斷加大對煙草的管控力度。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