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地方市面上又出現了大量以“奶茶杯”“可樂罐”為代表,造型可愛多樣、口味種類繁多的電子煙產品,一些未成年人對此趨之若鶩。不少家長吐槽:很多電子煙產品外包裝無詳細中文說明、無生產廠家等信息,更沒有生產許可證,是不折不扣的“三無”產品。這些“三無”電子煙是如何滲入未成年人群體的?又該如何監管?(6月19日《法治日報》)
近年來,電子煙在我國悄然興起,甚至在一些年輕人中間成了一種潮流和時尚。中國成人煙草調查結果顯示,我國電子煙的使用率已經上升到0.9%,使用人數約為1035萬。在城市中,有人時不時拿起煙桿“吞云吐霧”;在商場里,售賣電子煙的門店快速擴張;在網站上,也經常能夠看到有關電子煙的新聞和評測,一些明星也在代言電子煙產品。特別是,一些“三無”電子煙化身“一次性氣霧劑”“奶茶杯”“可樂罐”“星球杯”等,吸引不少未成年人“入圈”,不僅擾亂煙草市場秩序,危害人體健康,而且對未成年人的危害更是值得警惕。
不少商家宣稱,電子煙安全可靠,有害物質含量極低。甚至有的電商稱,可以通過抽電子煙的方式,來幫助戒煙,抽電子煙能夠代替真煙,讓你過足煙癮,又不傷害身體。然而,國家衛健委發布的《中國吸煙危害健康報告2020》認為,使用電子煙可能更能致人抽上卷煙,這一現象在青少年中尤為明顯。權威檢測報告表明,電子煙里面的主要成分還是尼古丁,也會釋放有害物質,危害吸煙者和被動吸煙人群健康,長時間吸食電子煙,同樣會產生對尼古丁的依賴。
基于此,我國修改相關法規,明確“電子煙將參照卷煙監管”,表明對電子煙的監管尺度和力度不會低于卷煙。同時,《電子煙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子煙管理辦法》等明令禁止除煙草口味以外的調味電子煙,向未成年人銷售電子煙也是禁止行為。特別是,自2022年11月1日起,我國將對電子煙征收消費稅,其中,生產(進口)環節的稅率為36%,批發環節的稅率為11%,電子煙的稅率與乙類卷煙一致,以此控制電子煙生產和消費擴張。然而,在多重禁令之下,“三無”電子煙仍野蠻生長,加之交易手段的越發隱蔽,導致一些問題日益突出。對此,亟待采取有力措施予以綜合治理。
治理“三無”電子煙,監管亟須強化“三禁”——既然相關法律規定“電子煙等新型煙草制品參照卷煙有關規定執行”,就應該明確“三禁”措施,即禁止實體店向未成年人銷售電子煙、禁止在室內公共場所吸電子煙、禁止發布電子煙相關廣告。
同時,要嚴格落實網上“禁售令”,即禁止網售電子煙產品。對于商家存在上述違法行為,除了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并處罰款之外,情節嚴重或拒不整改者,將取消其經營資格;對于個人違規在室內公共場所吸電子煙的行為,也應進行嚴格處罰。特別是,大幅度提升電子煙監管效能,有效規范電子煙生產經營活動,解決電子煙存在的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虛假宣傳等問題,切實保障消費者、特別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在此基礎上,還應順藤摸瓜,從源頭出發嚴打非法電子煙生產企業,嚴打參與批發的銷售環節,同時加大“三無”電子煙危害的宣傳力度,共同構筑防范“三無”電子煙屏障。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