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溪水潺潺流淌,房前屋后綠樹成蔭,寬敞村道干凈整潔;文化休閑廣場上,孩童們正盡情嬉笑玩鬧,村民們三三兩兩坐在一旁聊天……金秋時節,走進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塘前鄉水源村,一幅幅美好愜意的鄉村圖景映入眼簾。
這是11月12日拍攝的福建省連城縣塘前鄉水源村景色。新華社記者 張華迎 攝
地處閩西山區的水源村歷史悠久,因位于四條河流的匯合點而得名。雖因水得名,但縱橫交錯的水系一度也給村民出行帶來諸多不便。
“過去,水源村是一個交通不便、經濟落后的貧困村。”水源村老支書馬宗照回憶說,由于河多橋少,村民到河對岸通常要繞遠路。“村子窮,大家都不愿意留在村里,全村900多村民,有一大半外出務工。”
對于水源村該如何發展這個問題,福建省煙草專賣局干部、水源村駐村第一書記曹杭煒在2017年底駐村伊始,也曾感到迷茫。后來,經過多方請教專家,入戶征求村民意見后,曹杭煒和水源村村干部們的心里慢慢有了底氣:要想讓水源村這個“窮山坳”實現蝶變,必須要在山山水水上下功夫。
水源村黨支部書記葉輝華告訴記者,2018年夏天,經過一番激烈討論,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他們決定利用水源村地處富硒帶的地理優勢,種植富硒水稻。“主要看中它的經濟效益,可以增加村民收入。”
11月13日,在福建省連城縣塘前鄉水源村,一名農戶駕駛收割機收割水稻。新華社記者 張華迎 攝
如今,水源村富硒水稻的種植面積已經由2018年的30畝增加至200畝,占全村水稻種植面積的一半。“與普通水稻相比,富硒水稻盡管產量稍低,但售價高了將近一倍。”水源村村民羅木增從2018年6月起開始改種富硒水稻,嘗到甜頭的他今年又從其他村民手中流轉了10畝土地用于擴大規模。
與此同時,水源村還積極引導貧困戶發展特色養殖產業。2018年,在當地扶貧干部的幫扶下,水源村貧困戶羅水通飼養了近300只連城白鴨,當年的純收入就超過2萬元。“感覺日子越來越有盼頭。”憑借養殖白鴨獲得的收益,羅水通不僅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還蓋起了一棟2層高的樓房。
水源村村委會副主任馬欽壽說,脫貧摘帽只是起點,還要想辦法讓村民們的腰包鼓起來。為此,水源村還以建設美麗鄉村為契機,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斷完善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嘗試利用水系縱橫交錯的優勢發展親子漂流等鄉村旅游項目,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村里變得越來越美,游客數量也在逐年增加。”水源村村民馬昌旺一家此前長期在廈門務工,2017年初,得知村里的親子漂流項目正在“招兵買馬”,他和妻子葉香秀立馬回老家應聘并順利就業。“在家門口就業,既能照顧家里人,又省去了房租等支出,比在外地務工更劃算。”
在水源村,像馬昌旺這樣通過鄉村旅游獲得就業機會的村民不在少數。曹杭煒說,除了繼續發展親子漂流、生態燒烤等項目外,目前水源村還正在開發水上樂園、田園民宿等旅游項目,并與一家企業簽訂了合作經營協議,爭取帶動更多村民返鄉就業創業,一起致富奔小康。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