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高仲是云南省昭通市鎮雄縣場壩鎮摩多村一位老煙農。據老趙講述,自己從19歲開始種煙,一直到現在的49歲,一晃30年,從未間斷過煙葉種植,自己富裕起來的同時也帶領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趙高仲。
種植煙葉需要有經驗,更要有先進的生產技術,對于自己不懂的生產技術,趙高仲總會嚴格按照煙站技術員講解的方法起壟施肥、大田移栽、成熟采烤。“作為一名鐵桿煙農,咱們要跟隨著煙草行業的步伐,推進使用新技術,平時要多琢磨新技術、新管理方式,這樣的煙葉質量高,咱們才能多掙錢!”
尤其是近幾年以來,趙高仲總會把場壩煙站推廣的種煙新技術、管理好方法帶進煙田。接受新技術、新事物,跟著時代走,這是趙高仲多年種植煙葉總結出的竅門。在覆膜階段,他積極使用煙草專用地膜,不僅節省了用工費,還減少了對煙田的污染;在煙葉大田管理中,他又積極按照場壩煙站的技術要求,優化上部煙葉的內在品質,產出的上部煙葉葉片柔和、油分足、色澤亮、香味濃;在煙葉初分級中追求精益求精,使得初分級后的煙葉等級純度有了很大提升。在重復的工作中,趙高仲通過不斷改善,成效一年比一年好。
“記得2019年全縣剛開始推廣機械打孔膜下小苗移栽,別的煙農都不敢嘗試,我覺得既然是新技術,就要勇于示范,所以我就在煙田里開展試驗,對比機械打孔膜下小苗移栽和常規的膜上移栽,采用機械打孔膜下小苗移栽的煙苗根系更穩定,移栽后成活率高,長勢好也易于烘烤,當年我驚喜地發現畝產值比去年增加了200多元。”
在以后的煙葉種植里,煙草公司又推廣新型有機肥、抹芽封頂及上部煙葉充分成熟采收等技術的時候,他都不折不扣地把這些技術運用到生產中,他的煙田成了名副其實的“樣板示范田”。“很多技術的配套要與我們當地的實際相結合,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我們這里的種植管理模式,這就要勤鉆研,深考慮。”趙高仲說起種煙總是有那么一套。
近年來,趙高仲種植煙葉面積均在50畝左右,年均純收入達到17萬元。提起種煙,趙高仲說道:“這幾年,政府和煙草公司對種煙的扶持力度更大了,冬地翻犁、使用有機肥、流轉土地都有補貼。煙站還幫我們成立了煙農互助小組,煙葉移栽、采烤季大家都互幫互助,種煙更輕松了。種煙不僅讓我的腰包鼓了,家庭關系也更加和諧了。”
種煙久了鉆研出了門道,每年收入都有十幾萬,除了滿足老兩口日常開銷和女兒的學雜費,遇著大事也不用張口向兒子要,而且每年春節趙高仲家還有一項“習俗”,兩個兒子每家都給他們老兩口拜年,趙高仲每家也會發一個二萬元的大紅包。兒子兒媳十分高興,女兒也是寵成了公主,趙高仲作為一家之主受到家人尊重和支持,自然也十分開心,全家其樂融融,家庭關系自然更加和諧。
近幾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農村農業發展前景更加廣闊,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人員選擇返回家鄉創業。作為一名資深老煙農,趙高仲發揮自己的特長,召集部分人員給大家算了一筆經濟賬,動員大家通過種煙富起來。
疫情過后“我們外出打工一天200元已經不低了,掐頭去尾一年工作10個月,就算每個月30天都干滿,一年下來也掙不到8萬塊錢。時間不自由,家庭、老人、孩子都照顧不上。然而種煙就不同了,從4月份移栽到10月交售完成也就6個月時間,最忙的時候也就兩個月,再說都是自己的活,時間上比較自由,實現自己的產業自己說了算!”
在他的動員下,場壩鎮摩多村近兩年種植戶數和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種煙的農戶多了,勞動力又成了一個問題。煙農多為植煙面積20至30畝左右的種植專業戶,雇人無疑將極大程度增加成本,為此他通過摩多村煙農互助小組,組織小組成員間開展勞動互助。作為互助組組長的他,總是積極主動地幫助其他組員答疑解惑。
“趙組長不僅技術能力強,經驗豐富,還有一副熱心腸。多虧了趙組長的指導,不然我的損失可大了。”摩多村煙農付在春說道。付在春是摩多村新增煙農,煙葉烘烤尤其是對密集烤房的操作方面經驗不足。“遇到問題,一個電話,趙組長總是第一時間幫忙解決,電話里解決不了的不管早晚他都會來烤房查看。”
問題多了,詢問的人多了,難免分身乏術。為此每到烘烤季,趙高仲便組織小組成員晚上小聚,互相談談心,聊聊天,遇到問題大家討論解決。在他的組織帶動下,摩多村收入超10萬元煙農就有十幾戶。煙農得到了真正的實惠,種煙積極性自然更高了。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