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萬物競秀。走進安徽宣城市宣州區黃渡鄉西扎村,微風拂過,道路兩旁的煙田翻滾著綠色的波浪,令人欣喜。“今年煙葉長勢特別好,煙田病害也輕,肯定能烤出好煙葉!”黃渡鄉西扎村的煙農張喜子欣喜地說。
黃渡鄉煙田
煙稻輪作益處多
黃渡鄉是安徽最大的種煙鄉鎮,也是當地種煙歷史最長的鄉鎮之一、“焦甜香”煙葉的發源地,自1974年試種烤煙至今,煙葉種植面積已穩定達到1.5萬畝,年交售干煙4.4萬擔,有“萬畝煙草之鄉”的美譽。除了助力煙農增收創富,煙葉種植在穩定糧食生產、提升作物質量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黃渡鄉農業生產以煙稻輪作為主。全鄉現有227戶種糧大戶,其中有187戶實行1∶1隔年煙稻輪作生產模式。”黃渡鄉農業綜合服務站站長、高級農藝師裴志軍介紹道。
“今年我流轉了333畝土地,種煙170畝,另外163畝種植水稻。煙稻輪作能有效減少蟲源,減輕發病概率。此外,煙葉種植施用的底肥,也可以促進水稻生長發育,提高水稻的產量。”張喜子說。
大部分良田集中在煙農手中,得以實現“1∶1”煙稻隔年輪作,煙農會在煙后季和休耕煙田種植水稻或者搭配其他作物,因此,煙葉的種植也穩固了水稻、小麥、油菜的種植。
現在農村空心化問題較為突出,如果不種煙,土地拋荒會增多。黃渡煙站聯合黃渡鄉政府,共完成撂荒田整治467畝,落實耕地找回210畝,新增耕地270畝,全都發包給煙農種煙。此外種植煙葉可以改善土壤的品質,水稻產量比一般稻田高出10%以上,秸稈還田后可以減少病蟲害,施肥量減少,有利于提升其他糧食作物種植的質量和收益。
引領“抱團發展”
“我們引領煙農抱團發展,組織煙農成立煙葉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發放‘1:1’煙稻輪作新型種植模式專項補貼,每擔煙葉補貼40元,把煙葉種植和糧食生產緊密結合,實現效益雙贏的目標。”皖南煙葉公司黃渡煙站站長王擁軍說。
以煙穩糧、以煙增糧、雙收雙贏,政企聯合通過特色煙稻輪作實現農業生產高質量發展,這是安徽皖南煙葉公司推進煙稻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樣板”。
皖南是安徽重要的糧食產區,江南魚米之鄉,作為地方一大特色產業,煙葉種植在促進農民增收、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農業產業化發展予以示范。2022年,安徽皖南煙區煙葉種植面積達13萬畝,煙農1152戶,實現戶均種煙收入50萬元,帶動農村2萬人就業,為鄉村振興注入發展活力。
高級農藝師裴志軍(左)正在指導采煙
主業+多業
與此同時,皖南煙葉公司緊密結合煙區實際,探索實踐出了以科技為引領、煙葉主業與多元產業雙環驅動的煙農增收新路子,在特色產業發展的賽道上跑出了獨特姿態。
在煙葉產業發展總體平穩的基礎上,皖南煙葉公司加快創新發展的步伐,開啟了“1:1”煙稻隔年輪作新型生產模式,提高了土地使用和利用率,促進了煙農增產增收,實現了煙葉與多元產業融合發展。
皖南煙葉公司的煙農服務中心還成立了水稻服務部,為煙農提供水稻育秧、機插秧、無人機植保等關鍵技術服務,減輕煙農的種稻勞動強度,降低種稻成本,切實提高煙后稻的產量。
與此同時,皖南煙葉公司以煙站為單位,積極創建“煙+N”產業綜合體,成立專業合作社,開展良種、肥料、技術、土地流轉服務,實現了降本增效。
近些年,皖南煙葉公司積極爭取地方政府支持,統籌規劃、同步實施高標準煙田改造及綜合實施配套建設,全面完成高標準煙田建設階段性任務,全區完成土地整治3萬余畝,實現核心煙區煙糧種植面積雙穩定。
為進一步摸清家底,夯實產業一體化融合發展基礎,加速構建煙糧融合發展新格局,今年年初,皖南煙葉公司聯合宣州區煙草產業發展中心開展了調研活動。
帶著“如何更好推進煙糧融合發展”這個問題,我們走訪了種煙鄉鎮、種煙村干部和廣大煙農,發放調研表格,形成煙葉生產服務、設施設備管護、生產技術指導及差異化政策等四個方面走訪調研報告。未來,皖南煙葉公司將繼續以煙草農業現代化為方向,聚焦煙葉高質量發展,牢牢抓住行業煙葉由穩轉增等政策機遇,不斷提升優質煙葉原料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為鄉村振興賦能助力。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