碁山鎮位于山東省日照市莒縣西北部,交通暢達便捷,地處三市、四縣交界地帶,區位優勢明顯,下轄8 個行政村,有 86 個自然村、8.7萬口人。該鎮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是莒縣面積最大、日照市農業人口最多的鄉鎮,耕地面積9.1萬畝,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甘薯為主,經濟作物有煙葉、花生、生姜、中草藥等,煙葉種植面積為 5000~6000畝。
在碁山鎮,一個個欣欣向榮的場景匯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圖景。
暑熱漸隨秋風去,新涼始伴山風來。處暑已過,在山東莒縣碁山鎮的廣袤田野里,巨大的風力發電機葉片在藍天下旋轉著,勤勞的煙農們穿梭在煙田里采收成熟的煙葉,烤房旁的專業服務隊隊員們在忙著編桿、烘烤……一個個欣欣向榮的場景,匯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圖景。
看著這美麗的圖景,碁山鎮高固崖村煙農王全方的心情也雀躍起來。返鄉創業10年的他,如今已從周邊3個村子流轉出1000畝土地發展煙葉、丹參、紅薯多元化種植,致富之路越來越寬廣。
在碁山鎮,像王全方這樣從多元化產業融合發展中嘗到甜頭的煙農越來越多。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碁山鎮種植煙葉的歷史可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前些年,當地煙葉種植面積因多種原因有所縮小,農民致富門路不多。近年來,碁山鎮在煙葉生產發展過程中立足實際,堅持黨建引領,依托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這一生產組織模式,走穩走好綠色發展之路,合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不斷激活資本、土地、設備、用工、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提升煙葉品質,增加種植戶收益,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黨建引領敲開“致富門”
十里溝村是碁山鎮的一個傳統種煙村,村民們大部分都有種植煙葉的經歷。前些年,隨著經濟的發展,部分村民覺得煙葉種植勞動強度大、產出效益不高,紛紛選擇外出打工。
由于每戶土地不集中,留在村里種地的老人只能選擇就近的地塊種糧食,村里因此出現了一些荒地。與此同時,想種煙的村民在土地流轉或置換時卻很困難,出現了想種煙的沒有地、有地的不種煙的問題。當時,十里溝村黨支部書記宋錫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卻一時無計可施。
土地利用是種植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如何盤活土地資源?近幾年,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該模式能有效把村民組織起來,打通農業生產前、中、后“三端”,對促進村集體和村民增收、加強農村基層治理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思路有了,關鍵在于行動。2018年秋,在煙草公司的協助下,十里溝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新路子。他們對村里的800畝土地進行流轉,統一規劃、統一布局、統一管理,建立了以煙葉為主、煙葉和糧經作物融合發展的復合產業帶。在宜糧地塊,全面推行煙糧輪作,以煙穩糧、以煙促糧;在其他部分地塊,推行煙葉與中藥材輪作種植。
“為了提升大伙兒的積極性,給村民吃下‘定心丸’,我自己先承包了80畝,又鼓勵村黨支部成員承包了數十畝。”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宋錫盈說道。
經過一年的摸索,該村順利解決了煙葉、糧食、中藥材種植土地流轉和輪作兩大難題,這讓許多村民看到了土地生金的希望。這一模式有效解決了“種什么、在哪種、誰來種”的問題,助力當地村民敲開了“致富門”。
“通過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這一模式,煙葉作為主導產業幫助我們走上了致富路,改變了大伙兒‘在家沒出路、出門掙大錢’的舊觀念,種煙的收入有時能超過外出打工的收入。”十里溝村煙農宋世江是這一模式的受益者之一。
王全方就是乘著“黨支部+合作社+農戶”這一模式的東風回到家鄉創業,流轉了200畝土地,開始了家門口的多元化種植之路。
碁山鎮還借助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這一模式,構建起“鎮黨委政府+煙草公司黨委+煙站黨支部”縱向引領和“種煙村黨支部+煙站黨支部+合作社”橫向配合的工作格局,為穩煙田、保糧田打好基礎,也為煙葉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動力。
托管服務打造“金鑰匙”
“以前想回鄉種煙,擔心雇工難,找不到干活的人。現在有了托管服務,我們不用守在地頭盼人工、盼機械了,可以把一系列機械作業交給托管服務機構,他們干得又快又好,我們省心又省力!”與王全方一樣返鄉種煙的東海村煙農王金元,談起托管服務時贊不絕口。
近年來,隨著土地流轉的推進,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日益凸顯。“大片區輪作模式很先進,種煙收益也高,可僅憑一己之力,管理不好這么多田地。村莊周圍的散工不但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干活時間也有不確定性。”東海村煙農王全軍說出了土地流轉后部分煙農的心聲。
為了更好地服務煙農,莒縣縣局(分公司)積極爭取相關扶持政策,結合碁山鎮實際,助力種煙村引進社會專業化托管服務機構,在起壟、施肥、移栽、植保、灌溉、采烤等用工較多、機械化需求較高的環節,為煙農提供一系列“團隊式”“保姆式”專業化托管服務,受到煙農的歡迎。
“我們這里機械配備齊全,主要是為煙農服務,比社會上相關機構的價格要低。除了為煙農服務以外,閑時也為其他村民提供服務,為村民節省支出。”莒縣一田托管服務隊分隊長申世成介紹道。煙農可以根據生產實際需要,選擇單環節托管、多環節托管、關鍵環節綜合托管等多種托管模式,每個生產環節的作業都由專業服務隊完成,有利于煙葉生產標準技術的落實和時間進度的把控,有效提升了煙葉質量。
此外,莒縣縣局(分公司)還積極發揮煙農專業合作社的組織服務功能,探索“輪作作物+托管公司”全托管模式,將丹參、紅薯、玉米等作物的種植、管理、收獲全過程交給農業托管公司,保障煙農有更多精力從事煙葉生產,有效提升了技術落實到位率。
“農業生產環節托管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新模式,通過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農業集約化、規范化發展。如今,農業生產環節托管模式已成為加快農業現代化的一個新引擎。”談起托管服務給農業生產帶來的益處時,碁山鎮副鎮長陳志廷說。
“土地流轉和托管服務‘雙保險’的落實,不斷吸引著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回鄉創業。近兩年,全鎮共培育新型種植主體15戶,壯大了煙農隊伍,促進了煙葉可持續發展。”碁山煙站站長陳義鐸說。
盤活資源激發新動能
“今年,我在閑置的8個育苗大棚里種了西瓜、豆角、芹菜等,能增加不少收入。”
“我家有3座烤房,烤完煙葉烤丹參,也能增收,烤房變成了‘百寶爐’。”
碁山鎮珠山村育苗戶陳世曉和龍家官莊村煙農劉永勝說起現在的好日子,心里比蜜還甜。
近年來,隨著碁山鎮產業結構的調整,各個村莊的經濟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大背景下,發揮煙葉產業在促農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已成為煙草企業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莒縣縣局(分公司)主動擔當,創新思路,在指導煙農持續做好煙葉主業的同時,著力打造以煙葉為主、多元化經營的助農增收體系,推動育苗大棚、烤房等煙基設施設備的綜合有效利用:育苗結束后實現“一棚多用”,引導煙農在育苗大棚內因地制宜種植蔬菜;煙葉烘烤結束后實現“一房兩用”,利用烤房對輪作的丹參、黃芩等進行烘干;冬耕春耙結束后實現“一機多用”,為非煙農田提供機械作業服務。
與此同時,碁山鎮還不斷放大地方農產品的品牌效應,以特色產業振興帶動全域共富。在保證煙葉生產的前提下,實行“非煙種植在戶、經營在社”的組織經營模式,推動“政府+龍頭企業+合作社+煙草公司”四方聯動,攜手打通農產品的產供銷渠道,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原先我們種的丹參每公斤僅售16元,后來村里引入合作企業,把丹參加工成丹參茶,每公斤能賣到100多元,還遠銷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高固崖村村民王友光高興地說道。
“煙基設施設備的綜合有效利用,幫助農民實現了由‘一季來金’到‘四季生財’,拓寬了農民的增收之路;四方聯動模式則幫助農民走上了‘立體農業’的發展新路。”莒縣縣局(分公司)副經理劉衛華說。
乘著多元化產業融合發展的東風,王全方如今已流轉了1000畝土地,逐漸形成了煙葉、丹參、紅薯產業融合發展之路。在四方聯動模式的推動下,全鏈條生產讓他的特色農產品坐上了“消費直通車”:產出的丹參銷往省內藥廠,紅薯銷往福建、廣東、河南等地,產供銷“一條龍”模式業已形成。
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在這個瓜果飄香、收獲喜悅的季節,看著一爐爐金燦燦的煙葉,想到一年的辛苦就要獲得回報,王全方臉上的笑容特別燦爛。
專業化分級服務隊提供烤后煙葉分級服務,讓煙農省心又放心。
煙農的笑臉,預示著一年的辛苦有了回報。
托管服務機構提供無人機飛防作業服務,助力科學種煙、輕松種煙。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