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探索創新村黨組織領辦烤煙種植型合作社模式,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合作社經濟優勢、群眾能動性相結合,推動合作社管理規范化、烤煙種植規模化、煙農職業化、服務專業化,破解煙葉產業發展“瓶頸”,推動鄉村振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告別一盤沙 全村來抱團
要開展標準化生產,單家獨戶做不了、做不好。為了實現更大范圍的資源整合、凝聚發展合力,文山州因地制宜開展試點辦社。選取千畝以上種煙村先行先試,由村黨組織領辦種植型合作社,黨組織書記或黨組織成員代表村集體,注冊成立種植型合作社。由合作社集中管理種植主體、計劃訂單、資金資產等生產要素,引導煙農群眾以土地經營權、自有設施設備、勞動力等形式入股,就近就地吸納煙農和其他勞動力資源入社,實現社員“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轉變,形成村民集體“抱團”發展合力,推動煙葉規模化連片種植。目前,全州注冊成立110個種植型合作社,規劃連片土地79.08萬畝,服務煙農12885戶,涉及烤煙31.04萬畝、收購計劃84.75萬擔。
發揮合作社職能 破解發展“瓶頸”
近些年來,文山州煙葉產業發展遇到“瓶頸期”:煙農年紀老齡化、種植主體逐漸流失;煙農戶均種植規模小,規模化連片種植不成形;煙葉種植用工時間多,煙葉產業比較效益并不明顯……為破解種種發展難題,由村黨組織牽頭集中連片流轉土地到合作社,合作社根據需要對流轉后的土地進行適當整合、適度改造,在煙站指導下統一規劃煙葉產業與其他產業布局,實行統一管理。2023年,全州落實100畝以上連片煙田比例達87.5%,同比提升14.4%,為推動形成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專業化煙葉生產新格局打牢了基礎。
為補齊人才短板,村黨組織以“雙雁”工程為抓手,積極吸引返鄉青年、退伍軍人、企業家入社轉型為種煙能手、機耕能手、管理行家,培育新型煙葉種植主體,進一步壯大煙農隊伍,解決煙農老齡化問題。同時,圍繞煙葉生產各環節關鍵技術,應用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技術,吸納各類要素資源,加強技術指導和服務,全面提升煙農的生產技術水平。目前,文山州共組建專業化隊伍260支4297人,服務煙葉生產全過程,煙農滿意度提升至98.9%。
拓展管理運營 走好富民產業路
機械化是降低煙農生產成本,提高烤煙種植效益的必由之路。為提升種植專業化程度,集中在示范區開展煙田宜機化改造,促進農機農藝融合,加快關鍵環節農機裝備研發推廣,推動煙葉生產向全程機械化升級。目前,全州已實現100%機械化、數字化育苗,累計開展農田宜機化作業道和入口改造29.8萬畝,建設高標準煙田工程3件。
煙田也是糧田,通過因地制宜探索“黨組織+糧+煙葉+N”產業組合模式,合作社引導黨員、群眾優先發展有政策支持、與煙葉產業互補的成熟產業,形成煙葉與玉米、油菜、萬壽菊、蔬菜等一體發展的復合種植體系,促進煙農多元增收。同時,加強與中糧集團、云香印象、牛旭農牧等知名企業合作,建立“村社企”聯營模式,開展多元產業基地化生產,推進產品深加工與銷售,打造產供銷一體化鏈條。目前,全州發展建設煙區綜合體29個(其中:國家級14個、州級15個),2022年實現煙農增收多元產業總產值2.47億元、凈收入1.43億元;2023年預計實現產業總產值2.72億元、凈收入1.89億元。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