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陽照耀九龍山,路邊飄落著片片金黃色的樹葉,漫步在貴州省大方縣興隆煙區產業綜合體核心區轄區內,處處可見煙農豐收后充滿歡樂和喜悅的笑臉。
“你好!”在沙廠煙葉站院前的煙機設備停車場上,一位臉龐黑紅的中年漢子放下正在搶修的活兒,向我親切地打著招呼。我一邊熱情地回應著,一邊快步走近他,然后彼此雙手緊握。因為經年累月下地干活,他的這雙手骨骼粗大,明顯要比一般人有勁,上面布滿著老繭。
他叫蒲太衛,今年47歲,種了11年煙葉,是一位“鐵桿煙農”。夏去秋豐盈,又是一年豐收時。他全家4口人,2個勞動力,今年種了40多畝煙葉,賣煙葉總收入20多萬元。
蒲太衛還是煙農專業合作社里的一名機耕手。今年,他擔任機耕手收入逾2萬元。他很喜歡“機耕手”這個新稱呼。“現在吃的是‘技術飯’,不僅比以前掙得多,去哪干活都會被叫聲‘師傅’。”他的言語間透著自豪。在他看來,這不僅僅是工作效率的提高,更是他熟練操控農機,搖身為“新農人”的價值表現。
在沙廠煙葉站,記者還見到另一位“鐵桿煙農”高叢倫。他種了20年煙葉,有2個勞動力,今年種植面積近50畝,賣煙葉總收入20多萬元。“金葉子”帶來了好日子,煙葉豐收喜悅洋溢在他全家7口人的心頭。他養育了4個兒女,靠著種植煙葉的穩定收入支撐著他們的學業,有一個孩子正在讀研究生,2個孩子已大學本科畢業,另一個最小的孩子就讀于初中。
有烤煙收入保底,蒲太衛和高叢倫敢干更多事。他們各蓋起了300多平米的新房,從茅草屋搬進了二層小樓,圓了兩家十幾口人的新房夢。兩家都買了小轎車,沒事就出去旅游,見識一下外面的花花世界。
蒲太衛和高叢倫兩家擺脫貧困只是大方縣興隆煙區產業綜合體18戶煙農中的2個個例。?
興隆村的變化,源于煙區產業綜合體的建立。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大方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根據上級安排,制定“煙葉+N”等舉措,并以此推進建設煙區產業綜合體。
綜合體聚焦“怎么種煙”的問題,運用全程裝備、適用技術和先進管理措施,推動煙葉生產提質增效。
深秋時節,行走在這片豐饒的土地上,投入眼簾的是一座初具規模的綜合體基礎配套設施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現修建有機耕道5784米、中棚7560平米、溝渠8894米、烤房63座。
綜合體結合智慧煙葉平臺數據信息,探索施肥、灌溉、植保、烘烤四個環節的智能操作、精準作業,讓技術標準落地,提高水、肥、機等精準投入與科學管控水平,促進煙葉減工降本、提質增效。通過綠肥播種600畝,堆制有機肥500畝,并釋放蠋蝽11127頭,蚜繭蜂556350頭,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同時全面推廣標準化生產,重點推行土壤保育技術、煙地深翻抗冬、水肥一體化、上部葉4-6片一次性砍(采)烤技術、采烤一體化和工序化作業等適用技術,實現100%深翻炕冬、100%起壟待栽、100%井窖式移栽、100%測土配方施肥、100%成熟采收、100%科學烘烤。?
良“機”妙“藝”繪豐年。“興隆綜合體規劃面積1200畝,2023年煙葉種植644畝,在綜合體核心區全部采用大型拖拉機深翻炕冬,采用旋耕機碎土、起壟,采用覆膜機覆膜,采用打孔機打井窖移栽,采用綠色防控統防統治,采用分類編煙和彈簧煙夾實施專業化采烤。烤煙生產重點環節專業化服務覆蓋率90%,配套產業專業化服務覆蓋率80%,通過機械化作業及其他專業化服務,機械化作業率達80%,畝均用工成本控制在16個以內。”大方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副經理黃蘭興致勃勃地對我說。
在希望的田野上,農機縱橫馳騁,煙農辛勤耕耘,依托農機農藝加速融合,一幅“煙葉+N”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在大方縣興隆村徐徐展開。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