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澤縣位居閩北邊陲,地處武夷山脈北段,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近年來,福建光澤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結合山區實際,以減工降本增效為目標,加大農機研發推廣力度,推進煙葉生產全程機械化,下大力氣促進農機農藝融合發展,進一步提高煙葉生產質量和水平,取得明顯成效。
創新研發破“堵點”化“痛點”解“難點”
光澤縣局(分公司)工作人員通過調研發現,長期以來,大部分煙農施基肥采用手工撒施條肥,人工進行一次施用條肥使用“塑料桶+量杯+計量器具”三個工具同步操作,上下反復彎腰勞動強度大,存在施肥不均現象。同時,當地雇工難、雇工貴問題凸顯,煙葉的移栽、采收勞動強度大、機械化水平低等問題日漸凸顯。
促進煙葉生產機械化、便利化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光澤縣局(分公司)依托“煙葉技能大師工作室”,通過技術帶頭人領銜,集合業務骨干,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鉆,從減少勞動強度、實現有機肥與無機肥混施等方面進行攻關,研制了能夠替代人工操作的無動力專業條肥混合施肥器。
圖為在煙葉技能大師工作室,骨干人員開展研究發明。李嬌嬌攝。
這樣的發明,不是個例。光澤縣局(分公司)持續以技術創新為抓手,以課題攻關為載體,集中才智力量,把脈生產過程中農機農藝的薄弱環節,近年來,先后研發出煙用便捷式水肥機、煙田手推拉膜器、烤房風機反轉報警裝置等7項專利技術。
新裝備上陣?“機械換人”加速
圖為自主發明的煙葉專用條肥施肥器正在煙田使用。周靖攝。
“我在條肥施用階段全部使用煙草公司自主研發的煙葉專用條肥施肥器,以前一天只能種2畝,現在效率提高了2倍,一天可以種6畝,省了十多個工人,每畝都能減少百元投入!”日前,鸞鳳鄉上屯村百畝種植大戶何六民掰著指頭算了一筆經濟賬。
研發必須貼近一線,成果要切實落地推廣。光澤縣局(分公司)圍繞“育苗工場、大田生產、烘烤工場”三大作業場景,依托合作社平臺,在自主研發機械設備的基礎上,引進大功率鏵犁深翻機、大馬力高起壟拖拉機等各類實用型機械,建立專業化操作服務隊358支,涵蓋機耕、育苗、移栽、植保等環節,構建“煙農提需求、公司出點子、合作社出產品服務、煙農購買產品服務”的專業化服務體系。
“煙草公司多次組織機械化專業化服務現場觀摩培訓,手把手教技術、示范農機服務,今年我家煙田蓋膜采用專業化+機械化服務,效率非常高,比周邊煙農省時省力,同樣時間可以多做2畝。”望著自家煙田,煙農鄧國旺喜上眉梢。
通過推廣機械化和專業化的“省工”模式,提高了煙農工作效率和勞動生產率,推動降本增效,煙農種植向規模化、連片化邁進,讓煙農“錢袋子”鼓起來,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奏響農機農藝大合唱
日前,在鸞鳳鄉高源村稻田里,收割專業隊員們甩開膀子在田間往來奔波,有的揮舞著鐮刀嫻熟地割稻子,有的操作著打谷機,有的幫忙搬運稻谷,大家分工協作,有條不紊,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煙稻種植戶何立新說,“現在種煙種稻很多環節可以使用起壟機、水稻收割機等機械化設備,煙技員主動協調好合作社專業化服務隊,調配好工人,幫助解決雇工難題,我這才下定決心開始煙稻輪作。”
圖為在煙葉移栽環節,通過推廣使用移栽器,機械化+專業化相結合的省工模式。周靖攝。
“農機農藝融合是一個雙向動態融合的過程,農機裝備研發過程充分考慮生產實際和農藝要求,而農藝標準的重塑則推動了農機裝備提升,為煙葉生產全程機械化提供了保障。”光澤縣局(分公司)局長、經理壯碩表示,通過農機農藝融合,光澤各地煙田整理、起壟、深翻環節機械化程度達90%以上,推廣煙葉移栽器1083臺、專用條肥施肥器600臺、白云石粉撒播器42臺;應用肥料攪拌器7臺、水肥一體機556臺、梳式煙夾588套,打造了一批成熟型、適用型專用機械,推動單一功能機型向多功能機型突破。如今,農藝重塑、農機農藝有機融合已成為光澤縣加快煙葉產業轉型升級步伐的助推器,有力推動了當地煙葉生產高質量發展。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