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已盡、冬即來,收獲萬粒倉滿載。時下,走進湖北省利川市煙葉產區,片片煙葉歸倉,一年一度的收購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村頭巷尾,煙農們紛紛議論著今年“金葉子”鼓起“錢袋子”的話題,臉上難掩喜悅之情。
“我今年種了146畝,收入60余萬元,均價達36.50元/公斤。”11月6日,汪營鎮四圣祠村烤煙種植大戶黃金屏談及今年收入滿面笑容。
“煙葉是我們山區的致富產業,周期短、見效快、無風險,有煙草專賣法的保護,也不愁銷路……”大家談著自己的感受,對煙葉產業深信不疑。
利川有著悠久的煙葉種植歷史,適宜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壤,賦予了煙葉得天獨厚的生產條件。一直以來,利川是湖北省煙葉生產重點縣市之一,常年種植煙葉6.3萬畝左右,常年收購量14.5萬擔左右,煙農收入2億元以上,已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
中棵煙 高油分核心示范區
“利川14個鄉鎮中有11個鄉鎮種植煙葉,今年種煙戶有1511戶,種植50畝以上的達470戶,最高收入近70萬元,戶均收入15.53萬元,煙葉畝均產值3826.85元,每公斤均價33.27元,老百姓收入相對較高。”利川市煙草專賣局(營銷部)負責人說道。
產業興,百姓富。今年以來,利川市局不斷健全“以煙穩糧、以煙促糧”的協同發展機制,將煙葉產業作為百姓增收的重要抓手,結合山區特點和歷年種植情況,廣泛開展煙葉產業調查,充分征求群眾建議和意見,在確保糧食種植和煙農意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發揮優勢,采取土地整治復墾和輪作,實施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形成相對連片種植,不斷探索產業發展的新路徑,托起村民的致富夢。
“以前我們零散種植,不但是土地重復種煙,而且在管理上也存在困難,增加了人工費用。” 涼霧鄉花梨村八組煙農譚春友深有感觸地說,今年我種煙133畝,都是復墾連片種植,采取機械化操作,管理便利,人更輕松。
收購現場
現年52歲的譚春友,是一位“鐵桿煙農”。原本居住在本市文斗鎮,由于土地缺乏無法滿足種煙需求,便來到距離80公里的涼霧鄉流轉土地種植煙葉,今年收入近54萬元。
無獨有偶,同是居住在文斗鎮的黃財剛返鄉后,在汪營鎮修復流轉土地70畝種植煙葉,今年收入30萬元。“流轉土地既避免了土地重復種植煙葉,減少病蟲害,還便于集中落實‘中高煙’技術,提升煙葉質量。”黃財剛說。
譚春友和黃財剛的種煙經歷,是利川煙農從種植煙葉到增收致富,生活越來越幸福的一個縮影。據統計,今年全市流轉土地連片種植煙葉1200余戶,面積達3萬余畝,實現了“借土再生金、讓地盡其值”的資源利用。
產業發展,科技賦能。在柏楊、南坪、文斗等鄉鎮,煙田里一塊塊“中高煙示范區”“高標準煙葉展示區”等標識牌子依然豎立,干枯的煙桿上“帶莖采烤”痕跡依稀可見。今年以來,利川市局加大科技生產力度,與湖北中煙、福建中煙、浙江中煙協作,建設高標準展示區2000畝、建設“中高煙”示范區10000畝,以點帶面,推動煙葉科技生產全覆蓋,提升煙葉生產質量。
開墾荒地
說起“中高煙”技術,對于團堡鎮賀家坪村種煙大戶張金成可以用“改天換地”來形容。“以前我從不相信,誰也不敢冒險,今年通過煙草技術員的多次勸說,我采用了‘中高煙’技術,每公斤煙葉均價提高了2.50元。”張金成感激地說道,今年種植140畝,收入59萬元,在去年基礎上增加了5萬元,感謝煙草技術員的耐心指導。
據利川市局生產科負責人介紹,“中高煙”技術是與工業企業聯合開發的一項新型技術,涉及到煙葉種植各環節,有利于確保煙葉質量,滿足工業企業對口原料需求。目前,利川 “中高煙”關鍵技術推廣覆蓋率達95%以上。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片金葉富一方百姓。如今,煙草產業已成為老百姓的“致富業”,并探索“煙+N”多產業融合發展模式,聚焦產業興旺,描繪鄉村振興“富民圖”。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