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隆隆、轟隆隆……” 初冬清晨,空氣中透著絲絲寒意,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芷村鎮石馬腳的830畝的煙后豌豆種植地里,已是一片熱火朝天。
43歲的段維熟練駕駛著立式犁地旋耕一體機開進地里,與同來的幾個農機專業隊隊友一起忙著為煙后豌豆種植深耕翻犁。
田間立式犁地旋耕一體機作業場景 荷蓮花 攝
“這臺立式旋耕一體機是前年賣完烤煙購置的,車上配有清晰的智能倒車影像,加速快馬力大又均勻旋耕輕松。”段維坐在寬視野低噪防塵的駕駛室邊轉動方向盤,邊向隊友黃文學演示在倒車影像提示下安全快速度倒轉方向的優勢。
家住蒙自市鳴鷲鎮猛拉村委會菲克村的段維是一名受大家歡迎的農機手,也是一名職業煙農。從小就對機械有著濃厚的興趣,家里父親年輕時是鄉上的農機駕駛員,開過大小拖拉機……,從小跟著父輩耳濡目染,是騎 “鐵牛”長大的山孩子。
農機專業服務隊隊員田間開展烤煙移栽覆膜作業 趙云安 攝
“小時候拖拉機可少了,每到田地翻犁季就喜歡和小伙伴到地邊觀看,心情很激動,也暗暗許下長大了要駕駛‘鐵牛’奔馳田野。”回想起兒時看著父輩們駕駛農機,自己心中就默默許下的志愿,段維感慨頗多。
“以前田地耕種以牛耕馬犁為主,農機作業很少,在種植玉米、紅薯、烤煙等經濟農作的耕、種、管、收的過程主要靠人力,很特累人,因勞力跟不上種植零散不成規模……”段維說從他有記憶起,父輩們每天起早貪黑,卷起褲腿下地辛勤勞作,一家人收益不算多。
近年來,受外出打工潮影響,這個山區村子里大部分青壯年都進城務工,像段維這樣繼承祖祖輩輩的衣缽成為“種田人”,留村發展玉米、烤煙、藥材三七等種植農業生產“接力棒”的很少。
如何從土里刨出富裕?是段維這個“當家人”思考慮最多的問題。
早些年,段維敏銳地察覺到農村勞力流失嚴重,機械化是農業發展的新方向,在煙草部門幫助和家人支持下決定放手一搏,購置了一臺中型拖拉機和配套農機具,不僅滿足了自己家40畝烤煙種植需求,也“服務”了周邊鄉里鄉親100多畝田地,當年僅耕地收入就1萬多元,這是他們第一次嘗到農機作業帶來甜頭。
“以前累死累活都忙不過來的地,通過參加土地流轉實行規模化種植后,種收全是全程機械化作業,有效解決了勞力不足的問題,現在種植輕松了,種出的農產品質也好。”隨著現代煙草農業機械化發展,作為一名“新農人”段維對機械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很感興趣,也愿意投入嘗試。“現代科技發展迅速,在先進的農機技術,政府和煙草部門好政策助力,讓我們‘泥腿子’真的從土里解放出來奔向富裕路。”
2016年,在蒙自市煙草專賣局的幫助下,鳴鷲鎮煙區成立了西鳴普惠煙農綜合服務專業合作,以“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 充分盤活整合土地資源,開展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專業化服務。
段維在得知這個好消息主動帶機入社,加入了農機專業服務隊,這幾年他由于操作技能熟練和效率高,每到農忙季節,只要忙完自家的煙田,就立即投入合作社訂單作業中,僅此一項為家庭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以前種植很多環節全靠人工,現在整地、起壟、打穴、培土、打藥……這些都能有專業隊用機器來干,種植再也沒有過去那么累了!”同村農戶張杰英言語輕松的說道。
今年,在交售完65畝烤煙后,段維準備再購置立式犁地旋耕一體機和收割機等新農機拓充自家農機具裝備規模,“路子找對了,也能從地里淘金。”提及將來,他信心滿滿的說道。
“段維是農機致富的一個縮影。一直來我們靠著優異的農機服務和技術,通過流轉土地進行大規模種植和全程機械化作業有效解決了勞力問題,在種、收等環節為鄉親們提供一條龍服務,很受村民歡迎。”合作社負責人張紹輝說道。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