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產業先行。近年來,湖北省利川市煙草專賣局(營銷部)立足“三農”工作大局,充分發揮行業優勢,推動煙葉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強村富民,推動鄉村振興。
堅持因地制宜 夯實特色產業基礎
利川有著悠久的煙葉種植歷史,是全州煙葉種植大縣(市)之一。長期以來,利川市局以煙葉特色產業為抓手,引導煙農走上產業興旺之路,促進煙農致富。
如何解答“興旺”的命題?首先“穩定”基礎是前提。今年以來,利川市局在推動特色產業發展過程中,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鼓勵引導群眾積極參與、集智聚力,解決“誰來種”問題,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推廣上部葉帶莖采烤技術
實施科學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因勢利導,以相對連片程度高,便于機械化操作,排灌方便,土壤養分合理,生態環境優,陽光充足,常年病蟲害發生率低等區域,實行合理規劃,逐步向核心煙區延伸,確保連片集約化種植規模,穩定煙葉種植面積,夯實發展基礎。
土地是產業發展的關鍵要素。大力實施土地整治和基本農田保護,依托科技化煙田建設,推動基本煙田保護措施落實,按照規劃對適宜煙田實行綜合整治和開發,對配置不當、利用不合理,以及分散、閑置、未被充分利用的土地實施深度開發,改良土壤,建立生態煙田12萬畝,高標準農田0.6萬畝,撂荒復墾2.86萬畝,解決“在哪種”的疑問,為煙葉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據統計,今年種植煙葉6.25萬畝,收購煙葉14.5萬擔,在規模上得到保障,夯實了煙葉特色產業持續發展基礎。
堅持科技興煙 惠及群眾增收致富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近年來,利川市局不斷完善創新體制,在品種、育苗、栽培、植保、烘烤等方面,大力開展科技創新項目,圍繞優質“中高煙”長勢長相要求,嚴格執行“12244”生產關鍵技術,解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技術難題,回答“怎么種”的拷問。
突出技術攻關,強化與工業企業的合作,共謀“供需協調平衡、供給優質高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以湖北中煙“黃鶴樓”、福建中煙“七匹狼”、浙江中煙“利群”為對口協作品牌,在柏楊、文斗、汪營基地單元建立聯合基地,生產技術取得全新突破。
同時,以示范為引領,以標桿為導向,在建設高標準展示區2000畝的基礎上,建設10000畝示范區和10000擔高標準“中高煙”定制化開發任務,推行全過程質量管控,以點帶面,推動煙葉科技生產群覆蓋,提升煙葉生產質量,保障煙農收入。
據悉,今年全市有烤煙農戶1511戶,實現收入近2.35億元,戶均收入15.53萬元;煙葉畝產值3826.85元,每公斤均價33.27元,實現煙葉稅收5161萬元,為強村富民注入了新動能,走上特色產業致富之路。
一業興百業旺。煙葉特色產業的發展,催生了新就業態蓬勃生機,今年煙葉產業為群眾提供1200個就業崗位,實現2000余萬元的勞務收入,人均2萬元以上,滿足了老百姓既在本地掙錢,又能照顧家庭的愿望,增加收入致富。
煙菜輪作
堅持融合發展 健全糧煙協同機制
產業融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如何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做好產業融合、讓煙葉產業持續在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一直是利川市局努力的方向。
近年來,利川市局立足自身優勢,搶抓發展機遇,破解發展難題,把綠色生態發展、穩定優質煙區、穩定煙農隊伍作為煙葉工作的重要著力點,抓實產業綜合體建設,進一步健全“以煙穩糧、以煙促糧”的協同發展機制。
積極探索產業融合模式,走煙葉轉型升級、多元發展之路,推動“煙草+N”融合發展。圍繞“特色有產業、發展有技術、銷售有市場、煙農有效益”的“四有”規劃,制定產業綜合體建設方案,引導煙農實施“煙+糧油”“煙+蔬菜”“煙+養殖業”等多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形成糧食、蔬菜、養殖等多產業循環輪作和糧煙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與此同時,結合利川地域優勢和產業發展需求,選擇周期短、見效快、無風險特色產業為主導,多產業兼收有效融合。強化對煙農的技術培訓,在短時間內熟練掌握技術要領,促進產業拓展與技術提升“雙效應”。加大市場調研,引進市場主體,拓寬銷售渠道,保障農產品收效穩定,實現一地多種、一年多收的效果,增加煙農收入。
據統計,今年糧煙、煙菜等循環種植2.25萬畝,畜禽種養循環產業規模逐漸擴大,多產業融合發展、多維度打響品牌、多渠道增收富民之路越走越寬。
鄉村振興靠產業,產業發展有特色。站在鄉村振興的新起點上,利川煙草將堅持穩中求進、守正創新,主動融入鄉村振興大局,推動煙葉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貢獻煙草力量。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