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畫廊,人間“福地”。
近年來,福建省煙草專賣局(公司)立足地方發展實際,主動融入鄉村振興大局,走綠色路,打特色牌,通過煙葉產業、農網建設等方式,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助力鄉村振興。
金秋10月,由中共福建省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福建省煙草專賣局(公司)、福建省農業農村廳指導的“聚焦打好五張牌 網絡大V看龍巖”主題宣傳之鄉村振興篇活動在龍巖長汀舉行。
中央、省、市媒體記者和網絡自媒體代表組成的采訪團走進長汀、連城等地,看變化、聽發展、聊振興,一起感受閩西熱土的山鄉巨變。
沈清智 攝
萬畝良田 沃野平疇
秋風起,稻飄香,在長汀河田鎮萬畝良田里,一株株稻穗壓彎了稻稈,微風輕拂下,掀起層層稻浪,好一派豐收的景象。
站在田埂旁,融萬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社員向記者介紹道,眼前的萬畝良田,曾經一度被當地人稱為“火焰山”,那時河田鎮水土流失嚴重,山禿、水濁、田瘠、民貧,收成多少常要“看天”。
幾十年如一日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及生態修復,曾經的水土流失區,變成了現在的“萬畝糧倉”。今年基地里種植的“福香占”水稻品種單季平均畝產測定干谷670公斤,創下該品種在福建省的最高畝產量,村民們心里樂開了花。
同樣讓村民們開心的是,現在地里不但收獲“高產糧”,還輪作上了“黃金葉”。春季種植烤煙、秋季開展煙后稻制種和優質稻種植,一地多用,一年雙收,村民們嘗到了“種煙必種稻”的甜頭。
這背后是龍巖煙草主動融入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抓住福建省政府推進水稻生產功能區建設和保護這一契機,將核心煙區與水稻生產功能區相融合,持續推動稻煙產業協同發展,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條“護田興業、稻煙雙優”的新路子。
沿著稻田向前,采訪團走進河田鎮朱溪村金葉先鋒烘烤工場,記者們被一排排輕鋼保溫結構烤房吸引,烤房里烘烤的不是煙葉,而是時下豐收的稻谷。
“3天左右即可烘干。”“曬谷不用再看天。”“谷子太多沒地方曬的問題,解決了。”
長汀河田煙草站煙技員劉有財介紹說,規模化種植水稻后,如何規模化曬谷子也是農業生產中的難點,為此,龍巖煙草因地制宜,提高煙葉基礎設施利用率。
春耕時,他們充分利用智慧育苗中心、固定育苗大棚,開展水稻育秧、高附加值蔬菜種植等綜合利用,提高育苗設施利用率,促進村民增收;
秋收時,他們發揮烘烤設施可加熱、可通風、可冷藏的功能,促進煙葉烘烤、稻谷烘干、果蔬冷藏等綜合利用,實現烤房資源全周期循環利用,給村民減工降本;
從豐收在田,到豐收在手,離不開強有力的機械化支撐。劉有財介紹說,農忙時,煙站也在稻煙田機耕、機防、機收等環節,不斷完善一機多用利用模式,實現機具共用共享……
“這些探索都是為了更好服務農業生產,更好地服務煙農。”河田煙草站站長黃文林笑著說。
采訪團在連城雪茄煙葉產業園采訪? /沈清智 攝
價值“連城” “茄期”可待
秋收過,制茄忙。
在連城縣雪茄煙葉收購發酵分選一體化工場的分揀車間里,一列列身穿工作服的女工正靈巧地將金黃的雪茄煙葉展平、按照品級分揀歸類;發酵室里,一層層茄葉整齊地掛在晾架上,整個工場彌漫著雪茄煙葉特有的濃郁香氣……
連城縣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無霜期長,加之弱酸性的土壤,為優質雪茄煙葉的種植提供了良好環境。當地上半年降水充足,自然光照強度低,溫度濕度變化與雪茄煙葉尤其是高端茄衣煙葉的生長、晾制和發酵所需的條件相吻合。連城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充分利用當地優勢,采用“雪茄煙葉+水稻”輪作模式,完善基礎設施配套,以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我們搶抓國產雪茄煙開發與應用重大專項落地的重大歷史機遇,依托連城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打造優質雪茄煙葉產業園,以特色優勢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連城縣局(分公司)局長、經理黃成章說。
連城雪茄煙葉種植示范區出產的雪茄煙葉優葉率達到45%,品種茄衣產出率達到30%,正逐步成為連城新的經濟增長點,為這片土地帶來增收致富的新希望。
文夫村村民李月清,便是受益人之一。今年她家種植了30畝雪茄煙葉,秋收后,她算了一筆賬,一畝地一年的純收入比以往多了一兩千元,一年便可以增收三至六萬元,拿到手的“真金白銀”堅定了她來年繼續種植雪茄煙葉的決心。
種植雪茄煙葉能賣出好價錢,可雪茄煙葉的種植過程是不是比傳統烤煙更費時費力費工呢?
面對記者的提問,隔川鎮老煙農朱詳炎笑著說:“種植雪茄煙葉確實是個精細活,但遇到問題有煙草公司隨時幫我們解決,復雜環節都可以交給他們。”
為了讓種植雪茄煙葉更輕松,連城煙草采取“公司+農戶+專業合作社”生產組織模式和“分戶種植、專業采晾、合同收購、集中發酵”的種植模式,將種、采、烤、分等生產各環節納入專業化服務中,“減工降本、提質增效,也是促農增收的重要手段,我們一直在探索、在努力。”連城縣局(分公司)副經理羅發健說。
種植雪茄煙葉為村民帶來了“真金白銀”的收入,也給當地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連城縣局(分公司)工作人員馬旭東介紹,“采摘晾制環節可帶動農村閑散勞動力就業1000余人,收購、發酵、分選等環節帶動就業100余人……”
家住連城縣羅坊鄉的羅金蓮,今年10月就利用農閑時間來到雪茄煙葉發酵工場做分揀員。“家里種烤煙的半年里能掙八九萬元,現在做茄葉分揀員一天能掙120元,農閑還多了一筆‘零花錢’。”羅金蓮笑著說。
茄葉種在家門口,工場建在家門口,離家打工的青年也選擇了回家。崗頭村村民吳鑫泉,原本在龍巖一家工廠打工,去年他回鄉和父親一起種煙。收購季過后,吳鑫泉更忙碌了,到雪茄產業園做晾師、發酵師,“一年到頭都有穩定工作、不必與妻兒父母分離,還比之前多掙了3萬元。”嘗到甜頭的他決定告別外出打工的生活,以后“接過父親手里的鋤頭,留在家里安心搞農業”。
錢袋子鼓起來,美麗鄉村靚起來。如今冠豸山下的鄉村里,處處可見正在建造的三層樓房,新房墻上的大幅彩繪遮住了低矮的瓦頂舊屋。
從連城東北方駛出村莊田野,沿著蜿蜒陡峭的窄路繞山而上,采訪團來到了塘前鄉石槽坑水庫。群山之中,“石槽坑水庫 煙草援建”幾個大字高懸在蒼山翠嶺中的壩體之上,高壩之內,一庫池水幽深墨綠,滋養著塘前鎮、揭樂鄉7個村、10828畝耕地,為9427人提供生活用水。
水利是農業發展的命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2012年以來,煙草行業在龍巖市累計援建項目達20件,目前已經竣工項目19件,在建項目1件(上杭烏石水庫)。截至目前,援建水源工程項目惠及50個村、33萬人口,受益農田面積達16.97萬畝。水庫工程極大地緩解了當地年內降雨不均,灌溉季節缺水嚴重的問題,對改善生態環境和居民用水,優化農業基礎設施發揮了重大作用。
告別塘前鄉石槽坑水庫,連日的采訪畫上了句號。
“黃金葉”生長的土地上,新時代農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一田輪作享雙收”“一葉帶動多業興”。一隅之光折射出行業助力鄉村振興、持續增進民生福祉的全貌。未來,在更廣袤的田野上,福建煙草人將接續奮斗,再寫振興新圖景。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