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濰坊安丘市輝渠鎮,有一個美麗的山村,叫董家宅村。這個村就像《圍城》里寫得一樣,村子里的人盼著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城里的人想著住下,看看這里的風景。這里風景的確秀美,但如果做起農活來,崎嶇的山路、窄小的地塊、缺水的狀況,不得不說增加了農業的難度。
董家宅村有個老煙農叫李學堂。說他老,是因為他從2009年開始種植煙葉,一直種到現在。有人還半開玩笑地叫他“老學堂”,想想也是,村子里的人就是跟著他開始種植煙葉、跟著他走上種煙致富這條路的。所以,無論本村還是鄰村的煙農們都對他格外高看一眼。
圖為李學堂(左)與煙站技術員一起查看腐熟大豆情況
村子里的“引路人”
作為村里很有資歷的老煙農,李學堂經常會為村民講解煙葉生產相關知識,大到煙葉生產形勢宣傳,小到煙葉種植效益對比,地塊選擇、肥料選用他無所不通,大田管理、采收烘烤他樣樣都行,是村民信賴的“老把式”。
2020年,李學堂參加了當地舉辦的膜下井窖移栽現場培訓會。會后,他感慨地說:“這種移栽方式好,它綜合了膜下移栽和水沖井窖移栽兩種方式的好處,煙苗移栽后保溫保濕好,能早發快長,還能降低移栽用工費用,即便遇上大風大雨的天氣,煙株也不易倒伏。”
膜下井窖移栽的推廣應用只是煙葉生產標準化提升的一個縮影。在煙站職工的指導下,李學堂以自己獨有的方式,發揮先行示范和影響帶動作用,從雙色膜示范到滴灌帶推廣,從提高鉀肥用量到增施有機肥,從加強煙田精細管理到提高投入產出比,他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身邊的示范是最好的表率,身邊人、身邊事,村民更相信。“以前我們村一輛轎車都沒有,近年來通過種植煙葉增收致富,現在我們村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轎車村,家家戶戶都有了轎車。”董家宅村煙農李金武感慨地說。
煙田里的“耕耘者”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沒有耕耘,難有收獲。只要功夫深,煙田長出金。說的都是這個道理。只有多下氣力,真正把煙田管理精細、管理到位,才能謀得一個好收成。但這種下足了勁的功夫,只有李學堂和他的妻子感觸最深。從煙葉移栽開始到煙葉采收烘烤、煙葉交售結束,李學堂和他的妻子都“泡”在煙田里,從大清早干到傍晚,打頂抹杈、除草打藥,能夠自己干的活絕不會找別人來干。“煙田里的活,需要抓早字、爭主動,還是自己干更放心、更細致。”對加強煙田精細管理,李學堂把“工”都省給了自己。
有人說,增加煙葉種植收入需要提高投入產出比。在李學堂看來,抱團種植煙葉就是一種不錯的方式。他們村的所有煙農就近分組,本著“自愿組合、優勢互補”的原則,每個小組都有一名帶頭戶,每逢煙葉移栽、大田管理用工繁忙的時節,他們相互幫助,每逢煙葉采收、裝爐烘烤的關鍵環節,他們排出值班、輪流看火,既保證了煙葉烘烤質量,又節省了不小的烘烤費用。據李學堂說,一個烘烤季下來,他僅此一項就能節省大約5000元。
作為一名老煙農,李學堂能節省的盡量節省,在生產上,他錯時購買腐熟大豆、地膜等生產物資,一袋袋大豆堆在房前,一袋袋肥料碼在南屋;在生活上,他精心收拾了一個小菜園,各種蔬菜應有盡有,他還種植了一畝花生和一畝稻谷,花生用來榨油,自家稻谷收獲的小米格外香。但李學堂也有“大手”的時候,去年年底,為了煙田輪作換茬,他與村民置換土地,有的地塊甚至用1.2畝換一畝。只要人家愿意,咱吃點虧也好,李學堂有自己的原則和堅持。
對李學堂那么能干,有村民也曾好心勸說,你都60歲的人了,怎么還那么能干?李學堂笑笑說,咱閑著難受,干起活來才充實。如果咱們這個年紀就不干了,還能靠誰干?李學堂在說給別人聽,更是在說給他自己,因為他就是一個心系鄉土、務實重干的人,這方熱土需要他,煙農更需要他。
圖為煙站技術員(左)正給李學堂進行培訓指導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