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吉龍在田間勞作。
在福建省泰寧縣朱口鎮(zhèn)音山村,藍吉龍是大家公認的種煙“老把式”。作為一名職業(yè)煙農,藍吉龍享受著現(xiàn)代煙草農業(yè)帶來的豐碩成果,感受著科學種煙帶來的樂趣,逐步實現(xiàn)著家庭農場夢。
“我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就開始種煙。以前烤煙使用的是小烤房,一般種煙3到5畝,辛苦一年,扣除成本所剩無幾。自從有了密集烤房,種煙面積增加了,效益也不斷提高。”藍吉龍回想著自己的種煙經歷。
朱口鎮(zhèn)音山村外出人口偏多,適宜種煙的田塊不少,但由于土地分田到戶,每戶土地東一丘,西一塊的,沒有集中,造成田間耕作費時費力而且不利于管理,難以提高工作效率。近年來,朱口煙草站和音山村村委會通過溝通協(xié)調,將因外出務工或家中無主要勞力而閑置的土地進行集中連片流轉,將適宜種煙的田塊轉租給種煙大戶種煙。田塊集中連片,稻草溶田、起壟、覆膜、肥水管理、水稻收割基本上使用機械化作業(yè),工作效率顯著提升,實現(xiàn)了減工、降本、增效。
“5年前我的種煙面積增加到60畝,2021年達到120畝,2022年增加到150畝,每年種煙的純收入在20萬元以上,這就是規(guī)模化種植帶來的經濟效益增長。”藍吉龍介紹起自己種煙規(guī)模的變化。
“還要感謝煙草部門為我們老百姓做的許多好事、實事。比如煙田基礎設施建設,田間硬化的機耕路直通到田間地頭,實現(xiàn)了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在強對流天氣里免費為我們進行人工消雹作業(yè),極大地減少了自然災害對煙葉的影響;集群建造的密集烤房,成就了采烤一體化的發(fā)展,智能烘烤、生物質顆粒燃燒機的推廣使用,為我們減輕了勞動強度,降低了多項成本支出,增加了經濟效益……”藍吉龍如數(shù)家珍,發(fā)自內心地感慨。
作為“老把式”,藍吉龍也不忘跟鄉(xiāng)親們分享種煙經驗,帶動更多人走上致富路。
“以平衡施肥為例,田間煙株長得好不好,平衡施肥是關鍵。要根據(jù)當年的氣候條件、土壤肥力、種植品種合理調整每畝施氮肥量及配套肥,確保氮、磷、鉀、微量元素比例協(xié)調,促進煙株養(yǎng)分協(xié)調,確保整體長勢平衡,達到‘中棵型’煙株標準。田間煙株長勢過旺,不易落黃,很難烤出好煙;長勢太差,產量達不到,上等煙較少,畝均效益低,中棵煙落黃均衡,每片煙葉基本上都能烤出好煙,不會浪費煙葉,經濟效益高。”
在管理上,藍吉龍也有心得。“種植100多畝煙,光靠自己一個人是絕對不行的,除了煙葉烘烤是我自己負責外,其他有關煙葉生產的農事操作基本上都是雇人干的。”他充分利用留在農村的剩余勞動力,組建成一支專業(yè)化隊伍。
“這些年,我精挑細選兩位常年在幫我做事的具有一定話語權的本村人擔任隊長,全權委托他們兩個人統(tǒng)籌安排。他們知曉本村每個人的特長,會根據(jù)實際用工需要,合理安排工人進行農事操作,既能達到工作效率最大化,又能節(jié)約雇工成本。”藍吉龍說。
在煙葉產業(yè)的帶動下,像藍吉龍這樣的種煙大戶帶動了音山村剩余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yè),讓他們既能照顧好家人,又能增加經濟收入,還能發(fā)揮從事農事勞動的一技之長。
“我每年支付雇工工資30萬元左右。我們村里這6戶種煙大戶,一年可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120多個就業(yè)崗位,增加180萬元左右的經濟收入。”藍吉龍說。
“其實,煙葉種植需要的勞動力不少,那些留守在村里的老人,只要身體健康,在農忙季節(jié)有很多活兒可以干。幫助種煙大戶編編煙、烤后煙葉解解桿,這些輕松的農活,對這些曾經的‘壯勞力’來說,都是小事一樁。他們看到自己還能干些活,心里高興,而且有勞動報酬,能活動活動筋骨,不容易寂寞。”藍吉龍說,“實現(xiàn)鄉(xiāng)村振興,我們責無旁貸,大家齊心協(xié)力,一起為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盡一份綿薄之力。”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yè)發(fā)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