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龍川鎮張合屯村人。10年前的他還是個拖拉機手,如今的他是承擔著南華縣2個鄉鎮12130畝煙田育苗任務的育苗業主。與烤煙結緣十多年,他給我們講述了自己的“金葉”故事。
從“拖拉機手”到“育苗業主”
十年前,張文欽開著一輛農用拖拉機,平常幫別人拉拉貨,有時候拿不到工錢不說,賺來的錢還不夠修車。后來,他一咬牙,把拖拉機賣了,在村里流轉了土地,成立了合作社,帶著村里的父老鄉親種人工菌、種蔬菜。
因為缺乏經驗,第一年行情不好,種出來的菜沒有銷路,張文欽帶著大伙兒免費把菜拉給了縣里的學校。當時流轉的土地800元錢一畝,為了繼續讓合作社辦下去,張文欽又輾轉種了梨樹,依然沒有成功。社員們紛紛對當初入股加入合作社有了別的想法。
屢戰屢敗的張文欽,在政府牽線搭橋下,依托合作社與煙草結緣搞起了育苗大棚。從拖拉機手到育苗業主,消毒、播種、控溫、防蟲……張文欽要學習的技術有很多。
2011年,是張文欽培育煙苗的第一年,當時楚雄州推廣沙培育苗,為了確保煙苗質量、對煙農負責,南華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的技術員幾乎把家“搬”到了育苗工場,連吃飯都是錯峰“輪班”。把控制溫度、殺蟲防病、施肥剪葉技術一一教授給張文欽,還帶他去祿豐市的合作社學習管理。當看到健康茁壯的煙苗出棚時,張文欽找回了信心。
從“育苗業主”到“職業煙農”
有一天,一個煙農找到張文欽,說他供應的煙苗有問題,吵著要賠償損失。雖然后來查明是煙農管理不當導致煙株生病,但這件事情對張文欽的觸動很大?!昂蛺廴艘缓嫌?#xff0c;不如我們自己也種烤煙吧,就用我們自己育出的煙苗。”張文欽說。
2012年,在煙草部門煙稻輪作的建議下,張文欽在流轉的500多畝土地中拿出200畝種植烤煙,剩余的用來種水稻。
“煙草公司的技術員隔三差五就往我地里跑,干旱時教我們節水保苗技術,雨季時催我們排水排澇,烘烤時手把手教我們控溫排濕……”張文欽說。
張文欽(右)和愛人在育苗大棚管理煙苗。張靜梅攝
張文欽很好學,“前腳”學會育苗,“后腳”又跟著煙草公司的技術人員學種煙。
付出總會有回報。“第一年的200畝煙田,除去成本每畝有1000元利潤,加之育苗、水稻的收益,合作社的社員們都享受到了分紅?!睆埼臍J說。
從在外漂泊的駕駛員到在家門口穩穩當當把錢賺的育苗業主、煙農,張文欽將家里40平方米的小平房換成了兩棟小洋樓。
手捧“金葉子” 過上好日子
烤煙種成功了,南華縣煙草公司和農業局的技術人員又給張文欽出主意,幫助他在煙地里套種玉米、蘿卜。
“7月份把玉米苗種下去,等煙采收結束,玉米也長高了。去年套種的90畝玉米,賣到廣州后增收了4萬多元,還有30多畝蘿卜,也早早賣給了做蘿卜絲的廠家?!睆埼臍J說。
自身的經歷,就是“活廣告”。懂技術、有門路,鄉鄰們對張文欽漸漸信任起來,也愿意跟著他干。在育苗工場,54歲的朱長瓊從合作社成立之初就跟著他干。一年有365天,有300天都在合作社工作,到現在已經10年了。
“一天80塊的工錢,張文欽從不拖欠,遇到家里有急事,還提前預付,做人本分,也誠實守信?!敝扉L瓊說。
像朱長瓊一樣有10年“工齡”的工人在合作社有七八個。村里人年輕的外出務工,年長的就守在家里??吹剿麄儧]有經濟來源,張文欽就把他們的土地以每畝1000元的價格流轉過來,只要愿意都可以到合作社幫忙,能育苗的育苗,能種煙的種煙。
“一季煙下來,我至少需要五六十個工人,一年的工錢是五十多萬元?!睆埼臍J說。
張文欽的堂弟張文松,之前一直自己做生意,受疫情影響生意無法維持就找到他訴苦。
張文欽給張文松出主意說:“種蔬菜看行情,做生意看疫情,種烤煙什么都不用看,利好的政策,成熟的技術,只要肯吃苦就虧不了?!边@一琢磨,張文松也跟著張文欽種起了50畝烤煙。
張文欽腦子靈光也能吃苦,煙苗還在棚里長著,就想著下一步怎么利用閑置大棚增加收入。
“等育苗結束,我要像往年一樣,把育苗大棚變成‘花果園’,把閑置的大棚利用起來,再給大伙增加點收入?!睆埼臍J說。
十多年磨礪,日子慢慢好過了,張文欽會帶著媳婦、兒子出門旅游,帶著媳婦去元謀、玉溪、通海學種植技術,兩口子不再像那些年那樣,起早貪黑為生計發愁。
“這些年,開拖拉機、養雞種菜,最后還是職業煙農這條路最靠譜?!睆埼臍J說。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