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女兒大學畢業后在外地工作,他的兒子部隊服役結束后跟他一起種植煙葉。論年齡,他是不折不扣的傳統煙農;但論理念,他絕對算得上一名現代煙農。如果在傳統煙農與現代煙農之間有一條臨界線,他定會牢牢扎根在這條臨界線的附近,他有著傳統煙農的樸實勤勞和苦干實干,也有著現代煙農的先進理念和發展視角。他就是山東濰坊安丘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王家莊煙站徐村煙農李云先。
今年55歲的他自2021年種植煙葉以來,便一直耕耘在他所摯愛的這方熱土上。中等的身材,瘦削的身體,睿智的雙眼,豪爽的健談,這是廣大煙農對他的評價。李云先盡管種植煙葉的時間并不長,但卻已然掌握了做好煙葉生產的基本要領,成為當地煙農愿意向其取經的“好把式”。
圖為李云先(右)正與煙站技術員溝通交流
賬要細算
談起煙葉種植的比較效益,李云先娓娓道來,“種植煙葉的效益相對比較穩定,育苗不用自己管,由專業化育苗工場提供,生產技術不用愁,由煙站進行培訓指導。只要我們用心、努力,只要我們把煙田管好、把煙葉烤好,就不愁賣個好價錢。”
李云先雖然一直生活在農村,但他卻有著相當的生產經營頭腦。從小打小鬧的販賣水果、蔬菜到拉磚拉水泥,從四處趕集賣大鍋到開廚衛用品專賣店,他都干過。風里來、雨里去的生活艱辛,有時掙、有時虧的經商經歷,給了他豐厚的滋養和堅韌的意志。從2008年他經營廚衛用品專賣店以來,憑著質優價廉、誠信經營,李云先的店面生意紅火,年純收入達10萬元以上,讓左鄰右舍羨慕不已。
但李云先就是這樣一個不安分的人。2021年他不再經營廚衛用品專賣店,在別人的不可思議的眼光里,他毅然決然種起了煙葉,并且第一年就種植了240畝、純收入達20多萬元。在李云先看來,煙葉種植與店面經營有著相通的道理,有舍才有得,有付出才有回報,如果想贏得好的收入,就需要多投入時間和精力,就需要把賬目算細。
在李云先的心中有兩本賬,一本是目標激勵賬,就是每年定一個既切合實際、又富有挑戰性的目標,以此激勵人、鼓舞人,不斷把個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更好地把相關的資源條件和有利因素調動起來;一本是過程把控賬,按生產環節從生產物資、人工成本、烘烤費用等予以明確,突出關鍵環節、重點事項,注重抓早字、爭主動,著力抓細節、強落實,在逐一落實、翔實比對、持續改進中提高過程把控水平和目標達成能力。
為此,他專門用一個筆記本進行記錄,在翔實記錄之外,他還會進行及時分析,以便不斷改進提升。“該花的錢一分也不能省,一定要花;不該花的錢能省則省,一分也不能亂花。”為了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李云先花了4000多元買了一臺打藥覆膜施肥一體機;但為了節省機械維修保養費用,所有的機械設備基本都是他自己維修、自己保養,這樣一則為了節省,二則為了更懂、更好用。
煙要精管
在李云先看來,煙葉生產管理如同“彈鋼琴”,只有將環節準備、技術落實、用工管理、費用控制等協調聯動起來,提前一步早打算,靠前一步抓落實,才能保證一個更好的結果。“煙葉生產是不可逆的,從煙葉移栽到大田管理,從打頂抹杈到采收烘烤,每一個環節都不能落下。如果一旦落下一個環節,哪怕是錯過了幾天,輕則會多費幾倍的功夫,重則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對煙葉種植管理,李云先有著自己的切身體會。
技術落實是基礎。只要是煙站推廣的先進適用技術措施,李云先都逐一落實,他不但明確“干什么、怎么干”,而且還弄清楚“為什么這樣干、干到什么程度”,做到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近年來,無論是推廣寬窄行還是鋪設滴灌帶,無論是使用雙色膜還是增施有機肥,每一項他都主動接受,每一項他都積極使用,通過精準落實,促進了生產水平和煙葉質量的不斷提升。
管理需要主動把控動態。李云先養成了這樣一個習慣,進入大田管理期間,他每天不到自己的各個地塊轉一轉,每天不到別人的田間地頭看一看,他就有些放心不下。所以,他只要一有時間,他就到各個煙田地塊轉一轉,哪塊煙田需要澆水,哪個地塊需要病害防治,他都心中有數,增強了管理的針對性、時效性。
而今,李云先又多了一個得力的幫手,兒子退役后便開始幫襯他,這讓李云先如虎添翼。其實,他更是在歷練他的兒子,他堅信,經過煙葉種植幾年的摸爬滾打,他兒子收獲的肯定會更多。
圖為李云先(左一)正在丈量核實流轉煙田地塊的面積
人世間,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付出;田地間,從來沒有不勞而獲的收獲。每一份付出都值得尊重,每一份收獲都值得珍惜。李云先在自己收獲滿滿的同時,不忘將自己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向其他煙農傾囊相授,以為民奉獻的實際行動,贏得了廣大煙農的尊重和稱贊。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