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到幾年前,我是做夢也想不到,今天我能把巖下村這片田種得這么好啊!”4月13日,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白沙鎮巖下村返鄉青年吳懋華看著腳下的滿目翠綠激動地說道。
白沙鎮巖下村農作物長勢喜人。張千惠攝
吳懋華是一名退伍軍人,有著兩年軍旅和三載輔警生涯。這段經歷開闊了他的眼界,培育了其敢于創新的精神,鑄就了其堅毅果敢的魄力,也最終激勵著他回到了家鄉,當起了新時代返鄉創業“新農人”,
練好“腳力”,土地流轉荒地變綠地
“回來巖下村后,我看著閑置荒廢的大塊大塊田地,心里實在覺得可惜,總覺得得找個方法把它們好好利用起來。”說干就干,2017年吳懋華正式注冊閩西園家庭農場,積極利用閑置農田,協助巖下村推進土地流轉,將廣袤的山地納入農業種植板塊之中。
2020年在福建省漳平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和巖下村支持年輕人創業的村民的大力支持下,憑借其之前種植百香果、無花果的家庭農場經營經驗和各方面支持,其以家庭農場為主體,取得60多戶村民、200多畝土地的代租授權委托,并簽訂了代租協議,僅僅耗費3天時間便完成了200多畝土地的流轉工作。
吳懋華合作社的農機幫助村民起壟。漳平市局(分公司)供圖
“這些年,我們在田里干活的時候,可沒少聽小吳跟我們普及這些國家的優惠新政策,小吳是個能吃苦愛學習的好孩子。”劉叔一邊在田里培土一邊介紹道。吳懋華用腳丈量土地,用心與村民溝通,積極推進白沙鎮拋荒地復耕復墾工作,因地制宜響應國家政策。至今共計流轉土地943畝。
目前吳懋華及其股東,仍在積極推進白沙鎮土地流轉步伐,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提升“腦力”,機械化農機減工降本又增效
2023年的春耕時期與往年不同,大型拖拉機、收割機、旋耕機、鋪膜機等等來回穿梭在巖下村的田間地頭,代替人工作業,呈現出一片繁忙的移栽景象。
“巖下村常年存在的拋荒地復墾、移栽采烤時期請工難、進度慢等急難愁盼問題,要想解決光靠人是不行的。”一次偶然的機會,吳懋華在和附城站工作負責人交流過程中認識到農業高質量發展,高效機械化是必由之路。
于是經過考察學習后,吳懋華下定決心要在巖下村引進農機設備。“購買這些機械化農機,可花了我不少心思。”根據巖下村的地形地貌、土壤結構,吳懋華因地制宜購置了各類機械化農機設備,有效提高了農作效率。
嘗到引進農機的甜頭,吳懋華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他開始嘗試吸引更多的村民加入到農機合作社中來。
2022年5月,吳懋華正式成立一分田農機專業合作社,至今服務960畝左右。“未來只有通過合作社整合農民手中現有的農機設備,實現資源共享,才能夠最大限度提高農機利用率,擴大農民增收渠道,減少勞動用工。”吳懋華在談起自己為什么會成立合作社時說道。
目前一分田合作社已購置洋馬半喂入聯合收割機一臺,農夫NF-Y802履帶拖拉機一臺,農夫NF-Y702履帶拖拉機一臺,小型手扶拖拉機三臺,永動牌鋪膜機兩臺。
吳懋華的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成立積極推進了機械化農機在巖下村當地的推廣應用,大力促進了農機農藝融合,為巖下村打造標準化生產程度高、機械化作業種類全的現代農業示范地打下牢固基礎,有效促進農業產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
增強“眼力”,吸納勞動力用工務工“兩頭甜”
“小吳這些年為我們這些種植大戶提供了不少雇工渠道,有效解決我們附近好幾個村子農忙時期勞務用工緊張的難題。真的幫了我們太多了!”南卓村的李總介紹到。
吳懋華正在指導雇工作業。張千惠攝
2020年12月,吳懋華和他的股東們,作為經營者同家庭農場簽訂了土地租賃協議,積極吸納本村及附近村莊的剩余勞動力,為多名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
同時通過完善好雇工姓名、年齡、聯系方式這些雇工信息,構建出完善的巖下村勞務用工信息庫。吳懋華自從返鄉后,一直主動致力于做巖下村農業發展的“服務者”,積極助力巖下村鄉村振興發展。
“只有讓村民真的掌握土地覆膜、農作物移栽、土地施肥等的這些農業知識和技能水平,才能真正做到用工務工‘兩頭甜’。”吳懋華深刻認識到給雇工做技能培訓、技術指導,對促進雇工隊伍的穩定與壯大具有重要意義。
現在的巖下村,田間地頭隨處可見村民勞作的身影。當前農業雇工已成為了巖下村剩余勞動力實現靈活就業的主體力量,使當地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為鄉村振興注入一股新力量。
“知不足而音進,望遠山而力行”,返鄉創業青年吳懋華逐漸成長為了一名懂政策、精技術、善管理的新一代職業農人。未來吳懋華會在巖下村中這片蘊藏無限機遇與希望的廣袤田地里,繼續朝著新的征程踔厲奮發、篤行不怠。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