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隨著振興號角的吹響,發生了巨變。
不再有泥巴裹滿褲腿的艱辛,“產業路”“致富路”通到了家門口;不再有破壁殘瓦的擔心,易地搬遷的新樓前停起了小汽車;不再有“看天吃飯”的憂慮,鄉村已是新業態新產業的主戰場。
傳統的鄉村印象已被無數的振興“豐”景所打破。
而打破鄉村固有印象并為之付出努力的人中,少不了“他們”的身影。
他們,是云南中煙紅云紅河煙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會澤卷煙廠派出的駐村工作隊員,是會澤縣田壩鄉板坡村、火紅鄉龍樹村、魯納鄉獅子村、馬路鄉旁官地村和水口村實現振興路上的“好搭檔”,是鮮活鄉村故事中的主角,是敢擔當、能擔當、善擔當的新時代共產黨員。
新時代的煙草黨員究竟是什么樣子?
01
是想干事肯擔當的樣子——
段雨明:把美麗鄉村建設成果轉化為“美麗經濟”
段雨明走在新修好的“產業路”上。
從渝昆高速疾馳而過,扭頭就能看到百米之外板坡小學醒目的新運動場。新運動場,規格高,和會澤縣城里的學校相比毫不遜色。
換一個視角,可見一條新硬化路從板坡村山腳通向山腰平坦處。新硬化路,通往即將建設的草莓育種基地,這里承載著板坡村民的致富希望。
得益于紅云紅河集團派駐田壩鄉板坡村駐村工作隊持續多年的接續幫扶,這樣的“新”和變化,每年都在板坡村發生。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接力棒”交到了紅云紅河集團派駐田壩鄉板坡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段雨明手里。
2021年1月,剛到板坡村時,段雨明就去了板坡小學。一棟宿舍樓,擠下學校全學段300多個孩子。一張下鋪,三個孩子擠著睡。他看在眼里,記在心中。在等待新校舍建好的時間里,段雨明申請扶持資金,為新校舍購置了上下床和鋪蓋行李,每個學生都有了自己的獨立床位。同時,也為學校改擴建了高標準運動場,剛剛投入使用月余的運動場,如今成為學生們最喜歡的地方。
紅云紅河集團幫扶板坡小學修建了新的足球場。
通過多年的幫扶,板坡村不斷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村民們的生活改善了,但是離過得好,還有差距。”段雨明深知,鄉村振興的關鍵,就是“產業興”。因地理位置和資源條件,會澤縣有種植夏季草莓的獨特優勢。但是,板坡村大多數是山林地帶,草莓連片種植缺乏條件,考慮到交通優勢和錯位發展,駐村工作隊提出,在板坡打造現代化冬季草莓育種基地,無土栽培的技術不僅節約耕地,更能以此“嵌入”全縣草莓產業鏈條里依勢發展。
確立了“產業興”的方向,首要的工作就是打通“產業路”。修路的重要性,板坡村民深有體會。用村里的老話來說“路不好走,豬價都要低兩塊”。2022年,駐村工作隊申請幫扶資金80萬元,為草莓育種基地修建長約1.6公里的生產生活道路和產業道路。在群眾眼里,工作隊“很專業”。
段雨明將崗位經驗應用到修路里,在道路設計、項目招投標、工程建設和驗收等全環節做到心中有數。
打通“產業路”,如何才能讓這條路變成“致富路”?看著這條“希望路”,段雨明想幫村里打造一個草莓采摘園,讓越來越好的美麗板坡建設成果轉化為讓群眾在家門口致富增收的“美麗經濟”。
鄉村振興的路還長,他和駐村隊要干的事兒還有很多。
02
是有情懷、有拼勁的樣子——
陶海聰:讓鄉愁在希望的田野上發熱發光
陶海聰(右)與紅云紅河希望小學校長戚發嚴聊起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
離家時還是少年,他懷揣著理想與憧憬,離開了養育自己十幾年的大江大河。
歸來時已近半百,他拼灑著熱情和干勁,只為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發熱發光。
會澤卷煙廠派駐馬路鄉水口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陶海聰回家了。鄉村振興對于他來說,多了一層意義,他要帶著家鄉父老都過上好日子。
得知自己要來水口村駐村幫扶,他生出一種激動和感懷交織的復雜情緒。激動于可以帶著會澤卷煙廠的幫扶政策馳援家鄉,感懷的原因是,那時的水口村仍在“深度貧困”的名單上,“家鄉父老,還沒有過上產業興、農村美的好日子。”
兩年再兩年,兩年再兩年,一待就是八年,他憋著一股勁兒,一股要讓水口村大變樣的勁兒。身邊的隊友不停地輪換,唯獨他一直在水口村。他有很多想法,需要時間來實現。鋪通道路,硬化路通到村民大門口;整改危樓,讓群眾住上安心房;關心教育,水口小學有了多媒體教具,水口村也有了自己的幼兒園;發展產業,爭取政策和資金,帶著村民推廣種植紅瑪瑙櫻桃……
馬路鄉水口村種植的紅瑪瑙櫻桃。
從2018年開始推廣種植紅瑪瑙櫻桃,如今產業已初具規模,全村共有1400多畝。種植紅瑪瑙櫻桃,每戶每年可增收近3萬元。
水口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陶海聰還不滿足。“水口村的好和美,要讓更多人看見!”隨著橫跨云南貴州兩省的“云貴連心橋”成為網紅打卡地,游客蜂擁而至,帶火了“連心橋”兩端的貴州涼粉和會澤炸洋芋。通過整合資金,2023年1月,水口村在“云貴連心橋”旁修了一條1700多米的景觀棧道,走在風景如畫的牛欄江畔,欣賞著綠水青山和櫻花,無不讓人心馳神往。
橫跨云南貴州兩省的“云貴連心橋”。
陶海聰想讓水口村走出一條“紅瑪瑙櫻桃”+“云貴連心橋”的農旅融合振興路,“只要人來得多了,村里人就知道該干什么了。”在陶海聰的想象中,通過櫻桃和網紅橋,水口村叫響名頭形成聚集效應,農家樂、民宿、特色手工藝品和農家好貨才能火起來。更多人知道水口村,那么家鄉的年輕人就會回來,“水口的振興,需要年輕人”。
“我要守在這里,嘗上一口收獲的甜。”陶海聰望著自家種的櫻桃樹,滿懷期待地說。
03
是想得深、看得全的樣子——
虎志剛:不管修橋還是修路,都是為獅子村找出路
虎志剛(左)和獅子村黨總支書記、主任付兆榮。
沿著紅云紅河集團會澤卷煙廠投資修建的紅獅橋驅車而上,硬化路面通達的地方,是法那么村民小組原本達不到路面硬化標準的幾戶人家,也是會澤卷煙廠派駐魯納鄉獅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虎志剛為解決道路問題而多方求索,最終在2022年年底種下蜜桃的蜜桃基地。
作為一名擁有2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虎志剛帶著新的企業管理方式來到這個位于牛欄江畔的小山村,并接續完成了17個村民小組的路面硬化工作。就這樣,路通了,他也將產業帶到了村民家門口。
法那么村民小組有些特殊,幾戶人家不愿搬遷下山,他們門口的路面硬化成了大問題。“路通了,致富才有出路。”謀發展的路上,不能丟下他們。這幾戶山坡上的人家,虎志剛時時記在心頭。
正發愁時,虎志剛發現鄰村一位種植戶種植的蜜桃口感絕佳,收益也好,而且,蜜桃種植需要的條件,法那么村都符合。2022年,在虎志剛的申請下,云南中煙迅速撥付150萬元幫扶資金,用于蜜桃基地的道路修建和苗木采購。年底,路通了,5000多棵桃樹苗也栽種下去了,“云獅園”恰逢其時地應運而生,虎志剛卻沒有放下心,他要看到村民從中獲益。
“土地流轉每畝有700元左右的收益,按照蜜桃的市價,預計分紅可以達到地租的2~3倍。”村民段開紅將自家山坡上的10余畝土地流轉用于蜜桃種植,并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參與分紅。為了保障村民的權益,虎志剛動員段開紅參與蜜桃基地的管理。“虎書記把路都鋪到家門口了,我們跟著干就行了。”現在,基地已能容納40多位村民務工。
山坡上的“云獅園”蜜桃基地,是虎志剛和獅子村黨總支書記、主任付兆榮最常去的地方。作為獅子村振興路上的“好搭檔”,他倆對蜜桃基地寄予厚望。查看著小桃樹的生長情況,間或有幾棵零星掛果,中間的空地種上了辣椒,銀色路帶穿行其間。這樣的景色,和法那么村民小組之前的寥落大相徑庭,付兆榮忍不住感嘆虎志剛“看得長遠”。
獅子村種的蜜桃已有掛果。
04
是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的樣子——
李周:鋪了20多公里管道,只為讓群眾吃上水
李周(左)入戶走訪,和村民王安寬交流。
“會澤人管山高坡陡的地方叫梁子。”會澤卷煙廠派駐馬路鄉旁官地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李周說,旁官地村的地形,更是其中之最。位置高、水源低,村民面臨著“飲水難”問題。
在村民王安寬的印象里,早年最重要的事就是去王家溝或更遠的地方背水。“我在村里教書時,下班就要去背一次水,許多小孩也拿著瓶瓶罐罐,放學和我一起去,最遠的取水點單程需要2個小時。想辦法儲更多水,是村民的日常。”王安寬說,一般方式是修建水窖,收集雨季的雨水。從瓦屋面上流下來的雨水需要在水窖里靜置后才能勉強飲用,偶爾牲畜飲用過后,水里雜質更多。
那時,有商販開始到村里兜售飲用水,售價高達40~50元/立方米,然而對于村民來說,仍是杯水車薪。李周提到,旁官地村歷來有養殖傳統,牛羊等牲畜需水量極高,加劇了缺水的局面。“提水、修路是自會澤卷煙廠掛鉤幫扶旁官地村以來的重中之重,做好了,對村子來說,十年百年都有意義。”
馬路鄉旁官地村。
李周是駐村第一書記,是一名黨員,也是農村走出來的。“我是會澤人,這片土地養育了我,我對它深厚的情感在這里得到了釋放,壓實旁官地村鄉村振興的基石,我有責任。”他說。
為了徹底解決旁官地村的人畜飲水問題,會澤卷煙廠撥下近280萬元。駐村工作隊信心十足,選取了3個天然出水點作為取水地,開展提水工程、修建水塔、鋪設20多公里管網,將水龍頭接到了村民家中,基本能夠滿足飲水使用。面對出現的局部旱情,李周有些擔心。雖然水資源缺乏加上局部旱情會讓提水點的蓄水速度減緩不少,但是他相信,還在持續進行的飲水工程一定會做到讓村民在旱季也能打開水龍頭就喝上水。
處在梁子上的旁官地村,出行不易。經過持續接力的幫扶,旁官地所有村小組主道路基已基本完成硬化工程,3個村小組入戶路已通到村民家門口。在旁官地村黨總支副書記王保亮眼中,李周和駐村工作隊真是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
兩個月前,李周再次向會澤卷煙廠提交修路申請。路修好,再接上養牛場,路平水足的旁官地村養殖產業,將帶著村民走向共富。
05
是把村里的事當成自己事的樣子——
鄭玉敏:強基層堡壘,搶鄉村振興發展好時機
鄭玉敏(右一)與村“兩委”班子成員走村入戶。
剛來火紅鄉龍樹村駐村時,會澤卷煙廠派駐火紅鄉龍樹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鄭玉敏面臨最要緊的事,是亟須補上龍樹村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的“短板”。鄭玉敏是10多年的老黨員了,在會澤卷煙廠時就明白黨建工作對發展的重要性,“軟弱渙散的基層黨組織,是絕不能帶領村民走上致富道路的。”他意識到,這頂“帽子”必須摘了。
鄭玉敏運用自己在廠里學到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模式,在鄉“兩委”的帶領下,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成員,利用火塘會、院壩會等方式動員龍樹村40多名黨員,開展黨組織活動,抓細抓牢基層黨建,筑牢思想基礎。打開鄭玉敏的“三會一課”記錄本能窺見一斑,從學習黨的理論書籍和報告,到開展主題黨日活動,貼滿各類講話精神的便簽,入目皆是鄭玉敏對龍樹村的期盼。
功夫不負有心人。2022年,龍樹村獲評會澤縣縣級文明村和平安村,徹底摘掉了軟弱渙散的帽子。花石村民小組組長陳邦紅也因肯為群眾辦事選入了村“兩委”班子,他驕傲地直言:“鄭書記是我們的好老師。”
基層黨組織的堅固堡壘已建立,接下來,便是抓住大展拳腳謀發展的好時機。
這樣的大棚香菇項目即將在龍樹村以落明村小組落地。
清晨8時,龍樹村籠罩在濃霧中,鄭玉敏已驅車前往以落明村小組。“書記吃早點了嗎?”“書記早呀。”……以落明村小組是龍樹村8個村小組之一,坐落在山梁間。見鄭玉敏到來,村民紛紛含笑打招呼,仿佛熟人之間閑聊。往下走,村中的水池外圍堆放著砂石、管道等材料,村間小路上擺放著的攪拌機、粗砂、碎石等都在說明,村民家門口的路快通了。
“這個水池和外圍后期還要整改,形成水清、路平、有照明的樣子。”“這里是村中的小廣場,位置已經定好。”“這些管道是牲畜污水排放管,基本安裝到位。”“入戶的道路這樣設計可以防滑。”一路往前,村里改造的細節鄭玉敏都了然于心。他說,以落明村民大多都養殖了牛羊豬等牲畜,以前污水基本都往路上流,因為臟污,村民們也有很多怨言。自會澤卷煙廠駐村工作隊掛鉤幫扶以來,便樹立了為其提升人居環境的目標。一步一步,目標正在實現。
在村小組組長安蘭蘭眼中,鄭玉敏不分你我,他總是把村民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來做。
鄉村美只是鄉村振興的一個側面,鄭玉敏想要的還有鄉村富。在得知火紅鄉想要在以落明村內引入大棚香菇的產業,他很高興,也將帶著駐村隊員們積極配合。
他期待著一茬一茬冒出來的香菇,能讓以落明村村民幸福地“冒泡”。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