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做個小生意而已,怎么會被判刑?"在福建省延平區法院的審判臺前,吳某某懊悔不已。他和其他三名同伙因為在朋友圈賣電子煙,竟然全都受到了刑事處罰。不僅主犯吳某某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年十個月,其他幾名參與者也都面臨六個月到一年四個月不等的刑期。這筆"小生意"的代價,讓他們始料未及。
這并非個案。同樣在福建,武平縣的梁某鴻因為自制調味電子煙,同樣被判處了二年十個月有期徒刑。這兩起案件,都暴露出一個嚴峻的現實:電子煙經營早已不是想做就能做的生意,而是被納入了嚴格的專賣管理范圍。
近期,全國多地法院陸續審理了一批涉及電子煙非法經營的案件。通過對福建武平縣和延平區兩起典型案例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電子煙經營中的法律風險點,為相關從業者敲響警鐘。
電子煙市場究竟有什么樣的門檻?為什么這些商戶會集體觸犯法律?作為煙草零售戶,又該如何避免這些風險?讓我們深入分析這兩個案例背后的啟示。
看似普通的"小生意",為何會獲刑?
在武平縣的案例中,梁某鴻的"創業思路"看似簡單:自己生產加工各種水果味的電子煙,通過物流發往廣東銷售。他準備了"菠蘿旋風""冰鎮西瓜""香芋"等調味品,想必是看中了年輕人對這類產品的喜愛。然而,當這批價值50余萬元的電子煙在運輸途中被查獲時,他的"發財夢"也隨之破碎。
而在延平區的案例中,吳某某等人的經營方式則更為隱蔽。他們選擇通過微信朋友圈發布廣告,銷售調味電子煙。短短一年時間,經營金額就達到了6萬到30萬元不等。在他們看來,這種"小打小鬧"式的銷售應該不會惹上大麻煩,可現實卻給了他們沉重的打擊。
電子煙經營的法律紅線究竟在哪里?
這兩起案件集中暴露出當前電子煙經營中最常見的三大違法行為:無證經營、違規產品和非法渠道。2022年5月1日起實施的《電子煙管理辦法》明確規定,銷售電子煙必須取得煙草專賣零售許可證,且只能銷售符合國家標準的煙草口味電子煙。任何調味電子煙,無論是自制還是銷售,都屬于違法行為。
同年10月1日,《電子煙強制性國家標準》的實施,更是從根本上否定了調味電子煙的合法性。所有果味電子煙都必須下架,只有通過全國統一電子煙銷售管理平臺購買的標準煙草口味電子煙才是合法產品。
合規經營才是長久之道
對于廣大煙草零售戶來說,這些案例無疑敲響了警鐘。想要經營電子煙,首先必須依法取得煙草專賣零售許可證,并確保許可范圍包含電子煙銷售。在產品選擇上,只能通過正規平臺采購符合國標的煙草口味電子煙,絕不能因為利潤誘惑而銷售來源不明或違規調味的產品。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電子煙的銷售渠道也受到嚴格限制。無論是在朋友圈、電商平臺,還是其他網絡渠道銷售電子煙,都屬于違法行為。合法的銷售只能在實體店面進行,并通過官方平臺完成交易。
給零售戶的建議
經營電子煙,一定要算好三筆賬:一筆是眼前利潤賬,二筆是長遠發展賬,三筆是違法成本賬。那些因小利鋌而走險的人,最終不僅賠了錢財,還賠上了自由。面對這個新興市場,我們更要珍惜來之不易的經營資質,共同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守法經營看似慢了一步,實則是最穩妥的生財之道。畢竟,只有合法合規,我們的生意才能做得長久。
記住,電子煙不是"小生意",而是關系到千家萬戶的特殊商品。對于我們零售戶來說,合規經營不僅是責任,更是對自己負責。與其冒險一時,不如守法一世。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