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電子煙在全球范圍內飽受爭議,部分輿論將其視為“健康威脅”并加以妖魔化。然而,大量權威研究已反復證實:電子煙的危害顯著低于傳統卷煙,且能幫助煙民減少疾病風險、提高戒煙成功率。片面否定電子煙的減害價值,可能阻礙公共衛生目標的實現,甚至讓更多煙民錯失改善健康的機會。
一、減害機制:電子煙為何相比卷煙更“安全”?
電子煙的核心特點在于其工作原理與傳統卷煙存在本質區別。傳統卷煙通過燃燒煙草產生煙霧,這一過程會釋放超過4000種化學物質,包括69種明確致癌物(如焦油、苯、亞硝胺等)。而電子煙通過霧化尼古丁溶液產生氣溶膠,無需燃燒煙草,因此可大幅減少有害物質的生成。?
例如,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對全球5000多項研究分析后發現,電子煙用戶尿液中的致癌物生物標志物(如苯、丙烯醛等)水平比卷煙煙民低55%-95%。意大利卡塔尼亞大學的研究進一步指出,電子煙煙霧的細胞毒性僅為卷煙的1/300,且不會誘發DNA突變或遺傳毒性。中山大學藥學院的實驗也證實,即使電子煙濃度達到卷煙15倍時,其對人體細胞的損傷程度仍顯著更低。?
二、戒煙效果:科學數據支持電子煙的實用價值
對于難以徹底戒斷尼古丁的煙民,改用電子煙已被證明是有效的過渡策略。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顯示,使用電子煙戒煙的成功率是其他方法的兩倍(39.1% vs 20.8%)?!睹绹】敌袨殡s志》的長期跟蹤數據表明,煙民使用電子煙一年后,超過半數可完全戒斷卷煙,其余用戶的卷煙消費量也減少80%以上。
此外,電子煙的尼古丁依賴性問題常被誤解。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2020年研究指出,電子煙的成癮性顯著低于卷煙,煙民改用后尼古丁依賴性可逐步降低。這一結論與《癮》(Addiction)期刊的論文一致:尼古丁本身并非致癌主因,真正危害來自燃燒產生的焦油和亞硝胺。
三、相比卷煙,電子煙的二手煙的風險更低
傳統二手煙包含大量致癌物,而電子煙二手煙的危害顯著更低。意大利卡塔尼亞大學團隊對比發現,吸入4口卷煙二手煙即可導致細胞死亡,而300口電子煙二手煙仍無法檢測到遺傳毒性。美國疾控中心(CDC)的研究也顯示,電子煙用戶尿液中煙草特有亞硝胺(NNAL)含量僅為卷煙煙民的2.2%。這意味著,推廣電子煙不僅能幫助煙民減少危害,還能減少被動吸煙者的健康風險。??
四、理性看待爭議:電子煙不是“無害”,但需承認其減害優勢
英國公共衛生部早在2015年即明確支持電子煙的減害作用,認為其危害比卷煙低95%。FDA近年來亦通過政策調整推動電子煙作為減害工具,例如加強非法產品監管、支持合規市場發展。2024年英美煙草財報顯示,新型煙草用戶數已增至2910萬人,反映出全球煙民對減害產品的迫切需求。??
電子煙并非完全無害,部分研究指出其可能對心血管系統或呼吸系統存在潛在影響,但這些風險在科學對比中遠低于卷煙。公共衛生政策的目標應是“兩害相權取其輕”,而非追求完美解決方案。正如全球煙草減害專家Riccardo Polosa所言:“電子煙的減害性是連最頑固的反對者也無法否認的科學事實?!??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