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平時在產品命名上,時常大費周章,想好幾個甚是幾十個命名,最后篩選成一個。殊不知,在消費者那里,對于每款產品的叫法,又有他們自己的一套流程。
中國人擅長起名字。
古代時期,人既有正式“名”,也有日常稱呼的“字”,讀書人甚至還有各種“號”。
如今,很多人除了有姓名外,還會有“小名”。
品牌也有小名。相對來說,這些小名的作用,是為了拉近人與人、人與產品的距離,更容易稱呼和記憶,也顯得更具親和力。
其實,小名頻頻出現的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越來越多品牌開始發現,無論自己起的名字多么優雅、高貴,到了消費者嘴里,都給你換成最通俗易懂的名字。
比如,消費者習慣于把云煙(軟珍品)稱為“大云”,把中華稱為“華子”,把黃鶴樓(軟藍)稱為“藍樓”,把蘇煙(五星紅杉樹)稱為“小蘇”,把利群(新版)稱為“123利群”,把國酒香(30)稱為“30”,把云煙(細支云龍)稱為“小白龍”,把南京(雨花石)稱為“小九五”。
這種案例在其他行業也很常見:
比如酒水行業的“歪嘴郎”“牛二”“普五”“古8”;又如汽車行業的“馬六”“陸虎”;再如美妝行業的各種“小紅罐”“小黑管”“小燈泡”“小棕瓶”等大單品,以及“雕牌”“驢牌”“楊樹林“香奶奶””等等。
還有很有趣的一個現象:煙草行業細分趨勢明顯,細支煙、中支煙、短支煙與常規煙的不同支型風靡市場。但這是品牌視角所看到的。
放在消費者視角,他們有時竟然不會去區分支型的差異,反而會用“扁盒兒”“長盒兒”“短盒兒”等去命名產品。
比如,細支煙,煙支較細,因此內部空間密集程度一樣的情況下,比常規煙、中支煙的煙盒在視覺上會長出來一點;
而一些雙中支的產品,因為是雙開煙盒,且煙支圓周比常規煙短,因此在視覺上更接近于方方扁扁的“扁盒兒”。
這種現象在消費者端十分常見,也十分有趣。
品牌的高格調那是品牌自己的事,消費者的認知又是另外一回事。
品牌的感性價值往往展現在兩方面,一是產品的品牌文化理念,二是終端促銷活動。這二者的直接接收人,都是消費者。
消費者做為一個主體,在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中,總是不自覺地蒙上個人的情感色彩。因此同樣的一件事物,因為觀看者站的角度、文化、立場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大勢使然。當下,我們正身處多元化文化的尺度之下,大家的消費觀,審美觀、道德觀,正隨著時代的進步更加先進化、包容化。
一個具有感性價值、能夠真正提供所謂情緒價值的品牌,必然需要能夠將人的生活、情感、審美的需求自然納于品牌的含義之中,顯現物質與精神的交合。
可以說,精神文化的崛起,推動了感性價值的進化,進而驅動著“小名化”的真正落地與普適。因此,起好小名,或許是當下對消費者形成吸引力的一個有效方式。
一個好的小名,相較于嚴肅的產品官方名稱而言,更加順口,也更便于記憶,因此更會引導品牌走向消費者內心深處,進化升級。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