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白城日報》報道 吉林省鎮賚縣東屏鎮烏木村有這樣一句順口溜“蓋新房、娶新娘、孩子上學堂,全靠烤煙來幫忙”。烏木村是鎮賚縣遠近聞名的“烤煙”村,近年來依靠當地政府扶持和煙農的辛勤勞作,這個村越來越富裕,煙葉成了讓農民過上幸福生活的“金葉子”。
12月12日,筆者來到了東屏鎮烏木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的磚瓦房,林立的太陽能、風能路燈,水泥路修到了家家門口,一派安居樂業的景象。
“入秋以來,該村的楊立江成了新聞人物,大家都說他是致富能手,最近花30萬元建成了200平米的大房子,日子紅火得連城里人都比不了。”村支書袁寶河介紹說。的確,楊家的大瓦房在村子里格外醒目。楊立江身材不高,黝黑的臉膛,笑起來憨憨的,一看就是實在人。走進楊家的新房子,光客廳就有70平米,落地的大窗戶讓房間里充滿了陽光,窗臺前擺了一溜花盆,白色的菊花和紅色的繡球開得正艷。
據了解,十幾年前,楊立江家日子過得特別艱難,他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家里土地又不多。1999年結婚后,楊立江同愛人外出打工,過著漂泊不定的日子。2006年末鎮里的干部給楊立江捎信說,村里發展烤煙種植,前景不錯,在外面打工不容易,不如回家種烤煙。考慮到打工也不是長久之計,楊立江夫婦回到家鄉,在附近承包了十幾畝地,邊學邊干。通過技術員幫助和自己摸索,楊立江逐漸掌握了烤煙生產技術,收入越來越好,夫妻倆逐年擴大煙地規模。他們像照顧孩子一樣伺弄煙田,趟完頭遍地,大點的土坷垃都要砸碎,夏季煙田用水量大,別人灌地四五遍,他家要灌6遍,兩口子經常在煙地一宿不回家,困了就在地頭打個盹。每年秋季烤煙結束后,煙包怕風、怕光,楊立江就把煙包搬進屋子里,炕上地下摞得滿滿的,就留下兩人睡覺的地方。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近幾年楊立江靠種烤煙,每年都有十幾萬元的收入。今年他種了3.5公頃烤煙,毛收入達到了30萬元,純利潤19萬元。筆者問楊立江下一步打算時,楊立江說:“黨的好政策讓我富起來了,我要繼續干下去,給大伙帶個好頭,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現在是農閑時節,我把房子裝修好,做一個烏木村的樣板房。來年準備換掉我家的舊車,買一輛SUV,去鎮里縣里辦事購物也方便。”
走出楊家的大房子,我們來到了另一個烤煙大戶石江家,作為村民組長,石江不僅自己帶頭把煙種好,還主動向鄉親們宣傳煙葉生產政策,毫無保留地傳授煙葉種植技術,發動鄉親們也種煙。他說:“一人富不算富,全組全村富了才算富。”
憑借多年種煙的經驗,石江有一套種煙心得。一要抓早,出了正月就要做好選種育苗的規劃,深翻土地。二要精心管理好煙苗。三要多向專家請教學習并參加各種煙葉技術培訓。四要科技興煙,要對發現的問題進行研究,查找問題的根源。“去年我家一株煙能產干煙3至5兩。”石江說:“農家肥使用得多,煙葉就厚一些,烘烤出來的煙葉更純一些。”
在交談中筆者了解到,烏木村的土壤氣候特別適合烤煙生產,通過二十幾年的摸索又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并與國內幾家大型卷煙集團形成了穩定的供求關系。該村現有種煙戶41戶,僅2014年烤煙創產值達700多萬元。
烤煙生產還帶動了村民創收,大家伙在家門口就可以打工賺錢。秋天收煙、烘烤環節用人多,每戶都要雇工8——10人,60歲的大爺、大媽也可以參與勞動,周邊村屯的富余人員也陸續來到烏木村打短工,每人每年可收入1萬多元。“一到秋天,我們村就熱鬧起來了,外村外地的大姑娘好多來這打工,四方坨子、洮南的都有啊。本村的小伙子可吃香啦,對心思的就談上對象了,這幾年成了好幾對呢。”快言快語的村民王大嬸說。
村支書袁寶河說:“今年我們村還有個大手筆,縣、鎮兩級政府為了幫助咱們煙農致富,協調省煙草公司投資4000萬元在村里建成了一個現代化的科技示范園區,里面設有智能化的烤煙設施,與傳統的舊式烤煙房相比,方便、省時、省力,烘烤的煙葉質量又好,能賣上更高的價錢。來年全村的種煙戶就可以把煙葉送到那里去加工,以后烘烤環節種煙戶就不遭罪了。鎮里又投資120萬元扶持機械作業隊,明年免費為種煙戶滅茬、翻地。我們村的前景會越來越好。”
“煙葉”變成了“金葉”,撐鼓了烏木人的“錢袋子”,通過發展烤煙生產,老百姓得到了實惠,村民不但富了,而且心更齊了,尊老愛幼、互幫互助在烏木村蔚然成風,大家都說:“金葉鋪成致富路,烤煙圓了小康夢。”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