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大武夷新聞網報道 2月2日,記者走進福建省邵武市水北鎮四都村,站在田頭放眼望去:一條條新修的溝渠,編成縱橫相連的排灌網,好似田野里的“五線譜”;一條條平坦的機耕路,把農田分割成整齊的方塊,勾勒出美麗的圖案;一座座烤房密集,錯落有致地點綴田間,為新農村增添了一道風景。
10年前,由于路渠和防洪堤壩長年失修,這塊煙田還是靠天吃飯的“望天田”。“一天下雨嘩啦啦,三天沒雨干巴巴。雨水少的年景就旱,雨水多的年景就澇。”四都村村民饒建華回憶說,“變化還得從煙基項目實施開始說起。”
2005年,四都村被劃入煙田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范圍。此后幾年,煙草部門相繼投入資金230萬元,在四都村建成了4條田間道路、20條水渠、2座水壩、2座簡易橋梁、3座防洪堤,2210畝農田、324戶農戶受益。
“之前東一塊西一塊的‘巴掌田’連成了片,荒廢十幾年的水渠也修好了,同樣那塊地,收入是原來的一倍。”饒建華豎起大拇指:“煙草部門投資建設的水利設施,改變了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這才是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
“憶往昔,種煙苦,水難求,足蒸暑,背灼炎,力盡不知熱,嘆惜夏日長;看今朝,路相連,渠相通,旱能灌,澇能排,機械下田頭,電烤保增收。”這副煙農自創的“對聯”,道出了閩北煙區經過多年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產生的變化。
隨著新煙區建設不斷推進,我市越來越多的村莊正經歷著同四都村一樣的“蛻變”。
在光澤縣寨里鎮,煙葉生產基本實現了育苗烘烤工場化、煙地深耕機械化、煙基工程配套化、服務體系專業化的“四位一體”模式。并通過整體推進煙基建設,已形成適應機械作業的現代化農業耕作區,初步形成高產、優質、高效良性循環的農業體系。
煙基建設已遠遠超過其本身意義。正如該鎮橋亭村煙農盧木財所說:“以前看得到水,可澆不了。如今建了水壩,田里又配套了水渠和機耕路,連我這么高的田,水也能流到,不怕旱也不怕澇。收煙收稻谷的時候,開著農機從家門口直接到田頭,太方便了。”
“煙草部門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建設煙田設施、密集烤房、育苗大棚等煙葉生產基礎設施。特別是光澤縣,通過實施煙基工程,煙葉生產多年來實現了‘種煙鄉鎮鄉鄉超萬擔,農業人口人均一擔煙’的可喜局面,年創煙葉稅三千多萬元,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經濟建設。”市煙草專賣局(公司)基礎辦主任吳華建說,南平市自2005年以來投入19億元,已經在10個種煙縣(市、區)的 110萬畝基本煙田范圍內建設4.7萬余個項目,惠及農戶14.76萬戶。煙基工程為閩北各個種煙鄉村打造了一條條“致富路”、“幸福渠”,推動了南平現代農業的發展和新農村的建設。
今后,煙草部門將按照嚴格規范、強化管理、注重創新、提升質量的工作思路,繼續實施煙基工程,為實現南平煙葉產業持續穩定發展,促進地方新農村建設提供基礎保障。吳華建介紹,隨著煙基建設工作的不斷深入,未來的基礎設施投入將會朝著建設重點和落實管護制度兩個方向改變:一方面對現有烤房等生產設施進行改造,提高煙農生產效率,降低煙農種煙成本;另一方面制定完善可行的管護方案,用好煙基管護資金,確保已建項目發揮長遠效益。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