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摘自《福建煙草》 福建地處我國東南沿海,青山碧水,鐘靈毓秀,煙葉作物種植歷史源遠流長。福建煙葉規模發展開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回顧30年發展歷程,福建煙葉從規模擴張到質量提升、特色培育,從技術創新、基礎建設到現代煙草農業建設,一步一個腳印,在探索中不斷前行,逐步發展成為全國重點煙葉產區和特色煙葉產區,煙葉也成為閩西北農村的重要產業之一。一片碧綠的煙葉,象征著幾代煙草人執著與汗水的見證者,記錄了福建煙葉30年的滄桑巨變。
起步發展階段:眾志成城為煙忙
1984年1月1日,隨著“閩政(1983)綜733號”文件的一紙落定,福建省煙草專賣局(公司)正式掛牌成立。1984-1992八年間,福建煙葉起步發展之路正式開啟,當年生長在閩西寥寥煙田里的那片煙葉,也踏上了它的30年之旅。
據《福建省煙草志》中記載:“60-80年代初期,福建煙葉面積維持在10-20萬畝,收購量在10-30萬擔”。在福建煙草成立的1984年,煙葉產量也僅34萬擔,無法滿足省內煙廠的生產供應需要,還需從外省購買大量煙葉來補充,但福建煙葉的品質優良:有一次國家局煙葉主管部門的幾個領導到福建龍巖考察后,當場開會決定,在永定開辟一個煙葉種植基地,由中國煙草總公司投資,每年計劃產30萬擔煙葉,再全部收歸總公司。這說明福建煙葉的質量在那時已全國領先。
要增加煙葉產量,拓展煙區勢在必行。當時,龍巖地區是福建省最早的主產煙區,雖然其他地區也有零星的種植,但都形不成規模。開拓煙區的步伐,最先邁向了三明寧化。
“說到三明煙區的開發,廈門華美卷煙有限公司功不可沒。”省局煙葉處原處長曾鴻棋告訴我們。1983年,華美卷煙有限公司成立后,四處找煙葉原料,積極考察省內各個潛在的煙區,并最終選定已有少量種植煙葉且品質很好的寧化縣。
經過省公司、華美公司、寧化縣政府三方面共同協商,華美公司決定斥資100萬,在寧化縣計劃開辟5萬畝的煙葉種植基地,寧化煙區就這樣逐漸紅紅火火的發展了起來。寧化縣大規模種植煙葉成功后,三明的幾個縣都借鑒了寧化發展煙葉種植模式,整個三明煙區便逐步成型。
在煙區起步發展的艱苦歲月中,“煙田就是第一車間”、“腳踩泥巴過日子”等一幕幕往事成為第一代創業者的特殊記憶,他們堅韌不拔的性格,攻堅克難的勇氣,成為閩煙人的傳家寶。瞧,這片煙葉在寧化安遠鄉煙田里就記錄下這么一段煙區拓展的艱難往事……
“鄉親們啊,種煙好處多,農民增收入!增加購買力,商品進農家……”在80年代的寧化安遠鄉,那位當年還是鄉黨委書記的青年每晚總是不知勞累地在放映電影前,頂著冬夜寒風向前來看電影的百姓們宣傳種煙好處,直到喉嚨發炎了半個多月才停下。“當時不知勞累,只知道種煙成功了,底氣就足了,至今我咽喉不暢就是當年落下的毛病。”現在已任省公司副總經理的揭柏林在回憶時說道。
煙區拓展離不開辛勤耕耘,也離不開合理規劃。福建歷史上有煙葉種植傳統的地區遍布6個地(市),但規模不等,種植分散、品種混亂,計劃下達“雨露均沾”。三明種出成效后,各地煙葉種植更是一哄而上,爭先要求增加種植計劃。
福建煙葉生產布局這盤棋該怎樣下?為此,時任省局局長、經理姜成康多次親自帶隊到全省各地調研,經過深思熟慮,他有了明確的思路和長遠的目標。
1989年底,時值福建煙草“八五規劃”制定期間,時任省局計劃處副處長江小平回憶道:“當時我負責福建煙草‘八五規劃’的編制工作,姜成康局長明確提出,要堅持煙葉種植‘重點發展、規模發展’的原則,要求我們在‘八五規劃’中確定龍巖、三明、南平為重點煙區,從計劃、資金、農資肥料等方面給于‘政策傾斜’。事后,姜局長還親自向省政府有關部門專題匯報,協調各地(市)政府,取得理解和支持。”
于是,從1991年起,省局與省計委銜接計劃下達時,其他地(市)的煙葉收購計劃陸續取消,從此形成了三個重點煙區的發展格局。
為了保障煙葉生產長期健康穩定發展,還有一個瓶頸需要解決。那就是如何處理好煙葉產量與質量之間的矛盾。福建煙草從1990年起,便適時提出了“穩定面積、改良品種、主攻質量、提高單產、增加效益”的方針,積極將煙葉生產的重點轉到提高質量上來。
通過引進、示范和推廣福建特色優良品種,普及營養袋假植育苗、單壟種植、地膜覆蓋等栽培新技術,福建煙葉種植水平提升,質量大幅提高。煙葉產區開始配套建設掛桿復烤廠,到1992年,全省有經國家局批準的定點煙葉掛桿復烤廠8家。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煙葉起步的這段時期,福建省各級政府先后出臺了煙葉生產扶持措施,提高了煙農種煙效益,這也極大地調動了煙農“多種煙,種好煙”的積極性。
回望1984-1992年這段歷史,雄關難行,但由于上級的正確領導,福建煙草人的眾志成城,最終完成了福建煙葉的快速起步。據統計,我省煙葉收購從1984年的34萬擔起步并逐年增長,到1991年首次突破百萬擔大關,達到了102萬擔。
波折起伏階段:披荊斬棘不怕堆
1993-1997年,福建煙葉生產在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的作用下跌宕起伏。正被和煦陽光包圍的這片煙葉,絲毫不覺自己將經受的挫折。
“當時,福建煙葉生產經歷了兩次明顯的大起大落。”省局煙葉處原處長張仁椒回憶道,“第一次起伏是在1993年前后,福建煙葉收購實現第一個歷史高峰,達178.4萬擔。當時全國煙草行業都在‘大抓煙葉’,煙葉生產出現明顯過熱傾向。”
為了抑制了煙葉擴展的政府行為和過熱的狀態,在這次全國性煙葉生產總量超計劃事件中,國務院要求對當年計劃收購烤煙的稅金全部上繳中央財政,對超計劃或無計劃交售的烤煙收購價下浮20%,福建煙葉生產逐漸開始向“以銷定購、以購定產”的經營體制過渡。
煙葉超產的影響并未立即消除。1994年,由于受糧食價格上漲,煙用物資漲價,種煙經濟效益下降等原因的影響,加上特大洪澇災害,導致當年煙葉收購量僅62.08萬擔,比1993年減少116.3萬擔,煙葉種植面積大幅度萎縮。
正所謂人間正道是滄桑。這片煙葉在曲折中頑強生長的同時,也見證了福建煙葉在坎坷中不斷發展。
它見證了在福建煙草人孜孜不倦地探索下,“翠碧一號”逐漸從深山中走出來,并最后成為全國兩大特色品種種之一。
它見證了福建煙草對技術合作的高度重視,1996年邵武市成為中國煙草公司與美國菲莫公司開展優質煙葉生產技術合作試點,推動福建煙葉生產技術與國際接軌。
它見證了福建煙草為調動煙農的積極性,制訂全省煙葉生產目標考核獎勵辦法,更加重視抓好大鄉、大村、大戶和集中連片煙葉的適度規模種植,培養起一支支以種煙為主的煙農隊伍。
接下來的兩年,煙葉產量逐年回升。
……
欣欣向榮之下,季節依舊馬更迭,枯榮仍然交替。由于當時市場經濟的發展,煙糧價比過高,全國超收超種局面再次愈演愈烈。1997年,全省煙也生產又和全國一樣,第二次出現超計劃種植,當年烤煙收購量達224萬擔,煙葉總量供大于求,產銷失衡,庫存大量積壓。
針對1997年全國嚴重超產的形勢,國務院向各省下發文件要求控制煙葉產量。國家局開始實行緊縮政策,控制煙葉生產規模,提出“市場引導、計劃種植、主攻質量、調整布局”的煙葉生產方針。
面對這次歷史性轉折,福建煙草主動落實“緊縮”政策,提出“限產、壓庫、提質、促銷”工作思路:煙葉生產總量由1997-224萬擔下調到1998年的120萬擔以內,確保產銷平衡,并將上等煙葉比例提高到35%以上。由于全省嚴格按照煙葉產購合同組織收購,并受到特大洪災影響,1998年煙葉收購量下滑到93.4日萬擔。
在這一特殊歷史時期里,福建煙草加快了煙葉生產實用技術的創新推廣,從品種繁育、播種育苗到成熟采收、烘烤、分級每一個環節,抓好了新技術的推廣,不斷提高了煙葉質量:
——抓好了良種繁育,重視品種篩選,加快烤煙品種更新換代。
——抓好了剪葉煉苗等技術推廣。
——抓好了平衡施肥。做好煙株生長環境的改善和營養科學調節,重視N、P、K肥的合理配施和微肥的應用。
——抓好了病蟲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落實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措施,保護農田生態環境。
——抓好了烘烤技改,推廣“三段式”烘烤技術。
平穩增長階段:奮發圖強促發展
在經歷了90年代的波折起伏之后,1998-2004年間,福建煙草總結經驗,加強煙葉計劃和合同管理,努力提高烤煙質量,逐步實現烤煙供需總量的平衡,實現煙葉生產平穩增長。
1998年以后,福建省煙葉生產按照“穩定規模、調整布局、主攻質量、提高效益”的指導思想,不斷采取措施制止煙葉生產大起大落的現象,實現了“控得住,穩得住”的局面。全省煙葉生產走上平衡發展和良性循環的道略。南平煙草更是抓住1998年全國烤煙市場低迷的機遇,擴大種植面積,快速發展。由此,全省三大煙區都躋身于全國30萬擔以上重點產煙區之列,齊頭并進。
煙葉加工也從傳統的掛桿復烤向打葉復烤轉變,適應卷煙工業的需要,龍巖金葉復烤有限公司、武夷煙葉有限公司、三明金葉復烤有限公司先后組建成立;到2003年,三家打葉復烤企業全面建成投產,同時逐步關閉掛桿復烤企業。
從煙葉生產技術方面來看,2000年以后,全省通過建立國際型優質煙葉開發基地和特色優質煙葉開發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