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這是唐朝詩人羅隱的一首有關《蜂》的詩句,贊美了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說的是古時候的事。而今,養蜂產業卻成了云南省宣威市羊場鎮一些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脫貧致富門路,既省力,又實惠。羊場鎮的一些貧困戶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通過蜜蜂養殖,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徹底摘下了“貧困帽”,鋪就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脫貧致富之路,日子越過越甜蜜。
“養蜂扶貧”收獲甜蜜生活,44歲的王建林是宣威市羊場鎮的村民,養殖蜜蜂已有13年的歷史,是當地頗小有名氣的養蜂專家。2019年,羊場鎮政府將養蜂產業納入扶貧路子,支持當地老百姓養蜂脫貧。養蜂經驗豐富的王建林主動挑起扶貧擔子,免費為貧困戶提供技術支持。在他的幫助下,已有13戶貧困戶通過養蜂脫貧。附近的村民們看到養蜂還能賺錢,而且省時省工,投入又少,都紛紛向王建林請教養蜂經驗和技術,希望跟著他學習養蜂。
成績不小,王建林沒有滿足已取得的成績。在他心中,發展壯大養蜂產業,除了養殖和蜂蜜銷售外,還可以打出文化牌、體驗牌。打造以蜜蜂文化為主題的農旅融合品牌是他的更高愿望。
2020年,嘗到了甜頭的貧困戶們的積極性更高了,該鎮貧困戶養蜂數量增加到320箱。“看著一個個貧困戶通過養蜂脫貧、致富,我覺得特別有成就感,比自己賺錢還開心。”王建林說。身穿迷彩服的王建林,邊說邊小心翼翼地從蜂箱里抽出其中一個槽框,一邊仔細觀察,一邊對記者說:“看,最近蜂兒長得不錯。”看著槽框上爬滿的蜜蜂,蜜區里掛滿的蜂蜜,他咧了咧嘴,臉上的笑容映著金色的陽光顯得格外燦爛。
近年來,宣威市羊場鎮對養殖脫貧產業的傾斜了扶持力度,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規模化發展養殖、種植產業。該鎮黨委、政府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為提升貧困戶的“造血功能”,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蜜粉資源,創立養蜂扶貧開發項目。該項目以外地蜂蜜加工企業合作并提供技術指導、跟蹤管理及蜂產品銷售服務為依托,解決蜂產業發展中技術要求的關鍵因素,為有能力想養蜂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解決后顧之憂,為貧困戶提供蜂種群和技術保障,引導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蜜蜂養殖,深受廣大貧困戶的認可。
該鎮以養蜂業為抓手,有效發揮貧困戶、合作社與村委會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為黨建促脫貧工作牽線搭橋。對于貧困戶不僅有政策補助,還有技術指導,從產到銷都提供了保障,不僅讓貧困戶嘗到了甜蜜,更對未來充滿信心。
“養蜂活路不重,適合當地村民”,村委會主任說。為了養好蜂,王建林以前沒少下功夫,期間不知被蜜蜂蟄過多少次,大夏天也得穿得嚴嚴實實,經常熱得頭暈。總結教訓、加強技術學習后,兩人養蜂越來越得心應手,規模也不斷擴大,2019年終于實現了脫貧。盡管辛苦,兩人卻滿懷希望。
如今的王建林,成了當地的“大人物”,別的養蜂戶只要遇到難題,都跑來向他討教。看到王建林養殖蜜蜂掙到了大把的票子,原來持反對意見的農戶也躍躍欲試,養殖幾箱土蜂的農戶,迅速擴大了養殖規模,連以前沒有養過土蜂的農戶,也一下子養殖了幾十箱土蜂。
隨著扶貧工作的不斷深入,各種養殖業、種植業、加工業入雨后春筍般興起,也帶動了生態養蜂業日益升溫,發展勢頭迅猛,蜜蜂養殖已逐步成為宣威市山區農戶增收致富的新產業。
合作社負責人介紹,土蜂養殖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當地的森林資源優勢,與方興未衰的林下經濟和生態休閑產業相得益彰,加之電子商務產業的推動,發展潛力還很大。羊場鎮已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機遇,利用當地的獨特自然資源,引導村民發展蜜蜂養殖,并由點帶面,向周邊山區輻射。在鼓勵和扶持農戶擴大養殖規模的同時,積極開展飼養土蜂技術培訓,進一步把土蜂養殖產業做大做強,把養蜜蜂的小產業做成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大產業。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