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冬梅作
頂花帶刺的小黃瓜掛在枝蔓上,青翠欲滴的小油菜待人采摘,幾位女工正在來回忙碌著……初冬時節,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曹營村的無公害蔬菜大棚里,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想了解村子近年來的變化,不妨多問問我們村里這些‘乘風破浪的姐姐’們。”河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駐曹營村第一書記谷志君幽默地說。在他看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巾幗不讓須眉,婦女是參與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頂起了致富“半邊天”。
曹營村黨支部副書記江小蔥就是“乘風破浪的姐姐”們中的典型代表。
見到江小蔥時,她未語先笑。樂啥呢?
“這幾年,我們村里的喜事是一樁接著一樁啊!”江小蔥迫不及待地與筆者分享——往縣里去的那條路快修好了,2019年引進的幾個項目進展迅速,又有一批群眾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幾年前的曹營村可不是這樣。當時,村里基礎設施落后、水資源匱乏,沒有什么像樣的產業,青壯年勞動力只能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村民們頂著窮帽、靠天吃飯,日子過得苦哈哈。
“黨的建設不是虛的,更不能是軟的。哪里出了問題,就從哪里解決。”谷志君說,2019年在河南省局(公司)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曹營村黨支部、村委會、村監委順利換屆,熱心腸、有服務留守婦女經驗的江小蔥被選進班子。
“我2007年入黨,雖說參加過很多組織活動,但以前的工作相對簡單。”江小蔥說,當上黨支部副書記之后,感覺自己要學的東西太多,而且刻不容緩。
怎么學?
她專門“采訪”了谷志君和駐村工作隊隊員,從他們那里取到了“真經”。很快,村黨支部進一步規范了黨員管理制度,“三會一課”“黨員活動日”“三帶五聯奔小康”等開展得有聲有色。一系列扎實有效的活動,進一步喚醒了村里黨員的身份意識和責任意識。
“現在,遇到事情大家一起商量,定了就齊心協力去辦。”江小蔥感慨道,“只有黨支部有力量,村子才會越來越強。”
“現在,我在家門口有了比較穩定的收入,也能顧得上老人和孩子,我家那口子能放心在廣州打工了!”談到易地搬遷后的生活,正在扶貧車間里工作的村民孫新梅高興地說道。
曹營村易地搬遷20戶47人,全部實現了舊房拆除,打通了住房安全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孫新梅的新家位于移民社區,是政府統一規劃建設的二層小樓,離扶貧車間很近。
帶著筆者進了家門,孫新梅指著屋里的家具、電器說:“政府配得齊全,我們都是拎包入住。”她還翻出老房子的照片給大家看——幾間看起來隨時要倒塌的土房,黑漆漆的房間內僅有幾件破舊的桌椅……
“村里動員我們進行易地搬遷時,我第一個報了名。”孫新梅說,“搬到新房子后,我又有了在車間工作的機會,家里很快就脫貧了。”
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谷志君介紹,為避免搬遷戶“住著新房子、過著苦日子”,河南省局(公司)非常注重扶貧搬遷后續產業前置。
2015年以來,河南省局(公司)先后在曹營村投入幫扶資金550.31萬元,投入第一書記專項資金255萬元,引進幫扶資金2005萬元;發展13個致富項目,培育黃秋葵、艾草等7個支柱產業,引導村里創辦3個專業合作社。2019年,曹營村貧困戶年人均收入1萬多元,較4年前翻了兩番。曹營村也于當年順利退出貧困村序列。
扶貧車間、無公害蔬菜大棚、黃秋葵深加工車間……不管是河南省局(公司)直接援建的,還是協助返鄉創業青年創辦的,供村民們“上班”的地方真不少。
朱香瑞今年50多歲,接受筆者采訪時依然在不停忙活著。因為老伴兒身患多種疾病,失去勞動能力,她平時家務、農活兒一肩挑,還得照顧留守在家的孫子孫女。
“就是除除草、摘摘菜什么的,一天能掙五六十元。”朱香瑞是村里無公害蔬菜大棚的“老員工”,農閑時她每月能在大棚工作20多天。
“黨和政府幫我們蓋起了新房子;老伴兒的醫藥費有大病醫療保險報銷,我們每月只需要拿一兩百元;我在大棚這邊干活兒,每月還能有一千多元的收入……受黨恩更要報黨恩,就像谷書記說的,黨和政府的政策這么好,我們一定要好好干,努力活出個樣子來!”朱香瑞說。
眼下,曹營村“乘風破浪的姐姐”們,有的接受煙草部門安排的技能培訓后自己發展黃秋葵種植產業,有的利用扶貧項目在家門口實現就近就業,她們正用雙手掙來好日子,用雙腳蹚出幸福路。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