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三明日報》報道 香煙盒在很多人眼中是再平常不過的東西,吸完煙隨手就扔掉。但是,羅光生卻與眾不同,他雖然不吸煙,卻酷愛收藏煙盒。多年來,他收藏的各種煙盒達5000多個。這些煙盒凝結了一段歷史,可以說見證了中國解放后半個世紀的香煙發展歷程。
鐘愛煙盒20年
煙盒俗稱煙標,與郵票、火花并稱為世界三大民間收藏品。
老羅收藏煙標的愛好源于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時老羅在鄉鎮當煙草站站長,從此就和煙盒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1988年我就開始收集煙盒,差不多頭尾有25年了。不是有很多人集郵、集石,我認為這個煙盒每個品種看起來都不一樣,也很漂亮,所以我那時候就開始收集。”老羅說。
當時,羅光生買了9個鏡框,將一個個煙盒裝起來,掛在墻上,各式各樣的煙盒拼起來跟一幅畫一樣。每到夜晚,老羅總要在燈光下對著“畫”看上一陣子。
在開始收集煙盒時,每個月老羅都要花去半個月的工資去購買煙盒,當時生活也不寬裕,很自然地受到了妻子的反對。“我那時剛剛進煙草當站長的時候,一個月才64塊。一個月有的時候要花三四十塊買煙,有的時候二三十塊。”
“你收集這個有什么用,又占位置,又花錢。”不僅妻子反對,周圍朋友也不能理解。
即使這樣,24年過去了,羅老這一收藏愛好始終堅持著。
現在,周圍的人開始慢慢理解老羅,支持老羅,常常一些老朋友會打電話來:“老羅啊,我這里有幾個煙盒,有空我給你送過去哈。”
時刻想著收藏
有了這一愛好以后,煙盒已然成為羅光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平時生活中看到別人抽煙,他都會一直盯著對方的煙盒瞧,生怕錯過自己沒有的煙盒。
他每次去外地出差、游玩,不是觀看什么風景名勝,而是穿行于大街小巷,去煙酒店買各類沒見過的煙。最瘋狂的一次是為了買個煙盒專門跑到北京去。“這個是慶祝毛澤東主席誕辰一百周年,那時候是1994年,那后面可能沒有賣咯,就像去北京玩一趟一樣的,買這個。”老羅指著一個紅色的煙盒告訴記者。
2004年,在建設局值班室工作的時候,老羅也不忘收集煙盒。他總是放一堆空的煙盒在辦公室,每當有人來訪、來辦事,他都會和別人換,就是靠這樣的日積月累,老羅的煙盒越來越多。老羅也收藏不少國外的煙盒,每當有親戚朋友出國回來,他總會托人捎上一些國外的煙。在意大利的兒子,每趟回來也不會忘了老羅的囑咐。
視煙盒如珍寶
在老羅家中,記者看到精美的香煙盒分門別類地裝在18個大相冊里,并按軟殼硬殼、國內國外標注了序號。每個相冊有近400個煙盒,而這些煙盒還只是老羅收藏總數的一半。
翻開老羅收集的這些煙盒,上面的圖案五彩繽紛,煙標更是五花八門。既有我們所熟悉的“七匹狼”“中華”“大前門”“乘風”,也有市面上比較少見的“金臺灣”“煙妹”“1997”等。除了中國產的,還有美國、德國、印度、古巴等多個國家產的上百種煙盒。
“收集了有四五千個,今年剛剛開始整理出來的,像軟殼的煙盒,整理出來的大概有兩千多個。”羅光生說。老羅不像別的煙盒收藏愛好者,將煙盒拆開壓癟制作成紙片,他是將空的煙盒填充,看起來像一盒完好的煙。早期買來的煙,上面還寫著買的日期和價格。“我收集的煙,最便宜的才9分錢,最貴的也有上百元的。”
今年8月,老羅把收集的幾千個煙盒從鄉下老宅子搬到了明溪,要將煙盒分門別類,填充好,每天晚上老羅都一個人在房間整理這些煙盒,常常都搗鼓到晚上12點。
老羅告訴記者,他最大的夢想是辦一次展覽,讓更多的人了解煙盒的內涵與魅力。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