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地處豫西深山區的盧氏縣是河南省國土面積最大的縣,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地貌和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的特殊氣候,成就了這里烤煙最適宜種植區的輝煌。1982年,盧氏縣引進烤煙種植。1984年1月,煙草公司掛牌成立。1987年2月,23歲的農村小伙李安軍作為首批農民技術員考進了煙草公司。經過2年的系統培訓和自我摸索,充分掌握煙葉生產、分級、檢驗等技術后,李安軍于1989年被公司派往城關煙葉工作站從事保管員工作。24年來,盧氏縣煙草分公司煙葉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煙葉收購站(點)持續增加,一線生產收購人員逐年攀升。許多從事一線工作的同事像走馬燈一樣在全縣19個鄉鎮、23個收購站(點)來回調動,有的把生產員、保管員、會計、主檢等工作干了個遍,但惟有他卻像著了“定海神針”咒語一樣,在城關站保管崗位上一干就是整整24個年頭。昔日的青絲變成了白發,精干的小伙變得有點木訥,除了城關和縣城周邊幾個站(點)外不知其余站(點)面朝何方,身為資深煙草人,李安軍卻又像局外人。知道底細的領導和同事都說,這一切皆緣于他對工作的孜孜以求。
敬業,夢想終成真
城關站是盧氏縣煙草分公司較早建立的煙葉收購站之一,座落在縣城東北隅,轄區種煙面積一直維持在7000畝左右,年收購煙葉一直徘徊在100萬公斤上下。由于地理條件優越,加上生產水平較高,煙農種煙效益較好,城關站既成了公司的大站也成了優先發展的重點站。作為大站和重點站,自然而然就要擔負起大站的職責、做出大站的榜樣和貢獻。
上任之初,李安軍暗自思忖:城關站工作條件優越,上級檢查頻繁,許多同事都盯著此地,如果工作平庸甚至出亂不斷,自己是無論如何也站不住腳的,要想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一些成績,不單單是愛崗敬業、無私奉獻這么簡單,相反卻是要做出些能夠給企業帶來效益且創出名聲的事來。
思路決定出路。于是,李安軍便開始了他長達24年的探索之旅。
1989年正是盧氏煙草分公司百廢待興之際,當時的城關站由于剛剛整地新建,當年的煙葉收購只好租房應急。由于倉庫簡陋加上庫容小,每天收購的煙葉半天就占滿了倉庫。人在煙葉上走,煙筐在煙葉上拉,煙葉互相疊壓,造成煙葉大量造碎,損失只不必說。這些可心疼壞了李安軍。怎么辦?李安軍首先想到了把煙葉整整齊齊堆起來以減少庫容壓力和造碎損失的想法。經過幾天的觀察和思索,他把想法和盤告知了站長。站長說想法可以但要增加整庫人員,公司給煙站收購費用沒有整庫人員項目,解決起來有點困難。于是,李安軍就一再游說,并提出了適當減少推車人員增加整庫人員來解決人員和經費不足問題,終于打動了站長。在實施環節,李安軍親自動手,與整庫人員一道把入庫煙葉碼放得井井有條,按等級分類,統一葉尖朝內、葉把向外一層層碼放,為了防止頭小尾大,他還發明了用木板按壓尾部甚至上煙垛踩壓的方法。由于方法得當,不僅解決了庫容小、煙葉造碎損失大的難題,而且因垛位美觀同時贏得了公司領導和外來參觀者的好評。成功后的李安軍又把整垛做法應用到打包裝箱上,使打出的煙包四棱成線,既美觀又較少損失。李安軍首創的擺把整垛、整把裝箱方法當年就被公司推廣到了其它站(點),公司組織煙站保管都到城關站學習。于是,一場新的煙葉保管探索嘗試風靡全縣。第二年,城關站新站建起,倉庫比以往大了好幾十倍,在收購時是否仍延續擺把整垛、整把裝箱的做法,有人說無必要,但李安軍卻仍然堅持。最終,城關站還是把它堅持了下來。這一堅持不打緊,一直延續至今。在這20多年里,李安軍不斷改進擺把整垛、整把裝箱程序,工作效率比以往提高了許多,造碎損失從以往的百分之五左右一直減少到如今的幾乎為零。24年來,城關站平均按年收購70萬公斤煙葉計算,單此一項就可減少造碎損失約80萬公斤左右。
城關站首創的擺把整垛、整把裝箱煙葉保管工作法,得到了每個到過盧氏的國家局、省局、市局領導的充分肯定,此法作為一道靚麗風景和創新舉措,不僅推行全縣而且還被推廣到全市、全省乃至全國,每年都會迎來行業內外參觀學習絡繹不絕。2007年,全省煙葉原收原調現場會在盧氏召開,城關站擺把整垛、整把裝箱作為主要內容之一受到了與會省市領導、專家的好評。2008年,盧氏分公司在全省煙葉收購現場會上作了典型發言,擺把整垛、整把裝箱倉儲法與“24字”煙葉預檢工作法一起在全省推廣。
李安軍因此而獲得了公司和同事的信賴,不僅連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優秀黨員或十佳優秀員工,而且還成了公司的標桿,他的保管工作崗位好像約定俗成一樣被固定了下來,從此無人撼動。
愛崗,花香馨萬家
24年來,李安軍始終任勞任怨地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從沒有叫過一聲苦,喊過一聲累,每每回想起往事,他都堅持認為雖然累但很快樂。
大忙季節工作無正點是保管面臨的一項嚴峻考驗,在物資發放過程中,常常是當年收購工作剛結束,庫內成包煙葉還沒有調完,來年的生產物資就來了,一直到來年收購前一、兩個月才結束。尤其是實行漂浮育苗以來,每年發放育苗物資和大田煙葉加價物資,成了保管員工作的兩大忙季,品種多(十余個品種)、數量大(上千噸)且要面對轄區所有煙農,這些都要經過保管一人之手,一件、一袋、一個地發放,工作量之大超過收購期間的工作量。24年來,李安軍卻做到了駐站守崗、隨叫隨到,千方百計把煙用物資按時令要求足額發放到煙農手中,起早貪黑、吃飯過點成了家常便飯。妻子經常抱怨他,雖然工作在縣城,離家又很近,卻像在鄉下工作一樣,經常不著家。
1989年至1994年的6年中,站宿舍與收購場地不在一起,他和其他同事住在倉庫里,別的同事是輪流值班,而他則始終堅守在崗位上。每天從早上六點多煙農進站開始,一直忙到晚上七八點才結束,有時工作忙早飯都顧不上吃,中午別人都下班了他還得值班,待別人吃過飯來換他才能離開崗位,經常不是飯涼了就是沒飯了,只好囫圇吃一點。晚上值班期間,一到收購旺季,外邊煙農進站不斷,庫房內烤廠工人轉散煙,人聲鼎沸,塵土飛揚,再加上天氣熱,蚊蟲叮咬,使人很難入睡,常常是晚上只能睡三、四個小時,早上醒來被子上、臉上滿是塵土,咳出的痰都是黑色的,并且因睡眠不足,李安軍時常感到腦袋發脹,頭暈目眩。
心系客戶和煙農是煙草人不變的追求。2012年春節前的一天,李安軍因事外出,下午接到通知說站里來了一車育苗基質,當他辦完事回到站上已六點多了,看到貨車司機焦急等待的樣子,他顧不上吃晚飯,立即聯系卸車人員,直到八點多卸完貨司機走了,他才想起吃晚飯。2013年,在一次發放加價物資中,當天按排一個大村來站,可偏有兩個小村來“插隊”,一時間站內車輛如同收購時一樣,到處都是拉物資的車輛和煙農。看到這情景,他考慮到煙農來站一次不容易,放空回去實在于心不忍。于是,他就堅持做到加班加點發放,寧可自己多受累,也不能讓煙農白來一趟。當天晚上九點多,當最后一批煙農拉上物資離開后,他才回到辦公室匯總盤點當天發放情況,等到結束已是夜里十一點多了。
防火防盜防霉變、確保財產和庫存商品安全是保管員的神圣職責,也是保管員一刻也不能放松的工作,一旦出現安全事故,不但要擔負直接管理責任,而且將會給企業造成不可估量的缺失。24年來,李安軍始終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每當煙葉收購期間,面對庫存商品多、工作人員來往頻繁的實際情況,在對收購人員進行消防安全培訓、加強消防安全管理的同時,他幾乎晝夜堅守在倉庫。為了防止倉庫重地發生火災、被盜和霉變,李安軍每日都堅持做到早、中、晚三查,有時害怕倉庫門沒鎖好,半夜也會起來去看看。收煙季節,他把注意力調整到了極致,白天管等級、管整庫,夜晚管巡防,嚴禁工作人員在庫區內吸煙成了他的“口頭禪”。由于經年累月神經處于高度戒備狀態,久而久之,李安軍形成了小心、細致、謹慎的職業習慣,使他在常人面前更加“木訥”了。明明鎖好了庫房門,卻又忘了沒鎖好,再三番五次地回頭查看一下。由于安全弦繃得緊、安全“經”念得好、安全事做得實,24年來,城關站未發生一起安全責任事故。
守制,魅力自練成
24年來,站長和員工換了一茬又一茬,凡與李安軍共過事的人都感覺他有點“木訥”。普遍認為他辦事太過認真,認制度不講情面,認死理不會變通,認公家不徇私情,凡經他保管過的物資大到煙草機械、化肥、農藥、地膜,小到縫包口繩、細米絲、收購碼單,樣樣都是賬賬、賬物、賬實“三相符”,發出去的物資有臺賬,報廢的東西有“死首”,很難有人想從他手揩公家油。幾任站長都佩服他,都戲稱他為“紅管家”,共過事的同事都抱怨他不給面子,還詼諧地給他起了個外號叫“細磨石”。
10年前,有一個與煙草有關聯的科級干部因蓋房想借城關站100條麻包片用用,時任站長礙不過情面,只好給李安軍打了個招呼。李安軍就如實相告:麻包片是低值易耗品,經風雨就會損壞,按照公司有關規定不能借。站長也知道說是借實際上原本就沒打算還,推托了面情上不好看,于是,就拿站長氣勢去壓他。但李安軍就是不買賬,最后只好作罷。
事后,公司許多數員工知道了此事,從此,無人再向城關站借過東西。即便是站上人想借公家東西,甚或是家居農村的親戚想要一些繩頭之類的小東西,也是三堿其口。
5年前收購季節,季節工檢驗員王某一不小心收了一宗水分超限煙葉,在入庫時恰逢李安軍巡視到跟,他立即叫停了此宗煙,并根據公司相關規定對王某做出了賠償損失通報全站的嚴肅處理。事后王某對人說:“在其他站,收點水分超煙葉根本不算一回事,大不了保管批評批評說幾句算了,沒想到李安軍如此認真,下回可真要當心了”此事后來在季節工檢驗員中間傳開了,大家都在私下里相互轉告,一旦分到城關站干檢驗工作,千萬不要收人情煙、面子煙甚至是水分超限和霉把霉頭煙,否則就會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