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云南省麗江市華坪縣興泉鎮塘房行政村石夾子小組,一個大山深處的苗族傈僳族村。村子里樹多石多,百年青樹百年核桃樹掛果的花椒樹,還有屋前屋后的桃子樹和李子樹;村子大山夾小山,小山夾石頭,山上大石頭,村中石頭大,屋前屋后小石頭,房間里還有搬不走的石頭,地里一半是石塊;村子叫“石夾子”,是個名副其實“夾石村”。
石夾子全組人口91人,苗族10戶,傈僳族11戶,有耕地129畝,從1992年開始種煙,有20年的種煙歷史,算得上是老煙區了。以前好多村民是種一年歇一年,要不就是挖幾年煤后回來種煙,種幾年煙又去挖煤,斷斷續續。幾年挖煤工幾年煙農,種煙技術沒有連續沒有更新,產值產量很提不起來,群眾經濟困難生活貧困。
但有一個人和別人不一樣,這個人叫陶建國,苗族,1991年陶建國高中畢業回鄉,當時是塘房村第一個高中生,也是唯一的高中生,畢業后到縣勞動人事局參加招工考試,進河東國營洗煤廠當工人,干了幾個月洗煤工人,月工資不夠吃飯就又回家。他后來又去當時的文樂鄉財政所干了三個月的臨時工,境況還是和當工人差不多,還是個工資不夠吃飯。于是他再次回家,從此打消了出去發展的念頭,專心致志種烤煙,從1992年開始種煙一直到現在還在種煙,其間有虧有贏,有苦悶也有笑聲。不過種煙技術越來越成熟,種煙的經濟收入一年賽過一年,陶建國也成了石夾子種煙示范戶,典型代表。
近幾年來,烤煙種植技術越來越成熟和規范,加上煙價的上升,政府和公司對基礎設施加大了投入,種煙的收入越來越高,種煙的經濟優勢比對優勢越來越明顯,再加上陶建國典型的帶動下,全組村民的種煙積極性空前高漲。除了兩家沒有勞力的農戶,全村種煙農戶達十九戶,土地除了菜地以外基本上都種上了烤煙,在煙站技術員的精心指導和大家的努力下,去年基本上每家收入都達到二萬元以上。由于有了收入,村子里家家都購置摩托彩電等居家用品,手機更是人手一臺,連放羊的老頭兜里都裝有手機,村子里烤煙經濟收入的增長,帶動了其他的產業,發展的花椒核桃種植和山羊養殖都達到了一定的規模。
在“石夾子”種地是要點耐性和韌性的,一鋤頭下去就會碰著石頭,手磕得生疼,沒經常干農活的要不了幾下手就起泡了,鋤頭用不了多久就卷口了。但村民苦中作樂,稱老輩子說“石頭屙屎千年肥”,“一兩石頭二兩油”,以前種包谷沒搞頭,糧食不夠吃沒有錢花,現在種烤煙,確實達到“一兩石頭二兩油”了,只要種煙找到錢,苦點累點沒事,好在現在每家種煙都有錢都置辦了旋耕機等農具,大大解放了勞動力,提高了勞動效率。
談起烤煙,陶建國如數家珍,理墑、育苗、防病、烘烤、分級等等,他說,多年的烤煙種植,各個環節的技術程序已經成條件反射了,哪個環節該做什么,下一步該做什么,已經入心如腦了。他認為,要想真正種好烤煙獲得好的效益,就不要有等靠要的思想、觀望的思想,看準了的事就要堅持下去,現在的烤煙產業,煙草公司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建設基礎設施,并有穩定且逐年上調的價格,天時地利都有了,只要用心提高技術用心勞作,沒有種不好的煙。
今年四十二歲的陶建國,目前的身份是煙農、育苗專業戶、養羊戶、鄉村醫生。種煙是體力活也是技術活,每個環節每道程序都不可大意,但老陶多年種煙經驗豐富,忙而不亂。勤勞能干的媳婦是他不可缺少的幫手,由于老陶除了烤煙還有別的事,每個月要抽一至兩天的時間到學校和村委會給全村一歲到六歲的小孩打預防針,平時還要給村民看看一般的病打打針。所以烘烤分級等技術活也傳幫帶給媳婦,苗族女人的勤勞在華坪是出了名的,幾年下來,技術規范等也潛移默化給媳婦,他不在的時候,媳婦獨擋一面女人當男人使,把烤煙活兒做得井井有條,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條。
老陶不是組長,但他是個熱心腸的人,村子里哪家有紅白事都喜歡去幫忙,村子里的誰家小孩老人病了,半夜三更一個電話,二話不說背起藥箱就出去了,自己沒把握的病就出主意送鄉醫院縣醫院。別家的烤煙肥料沒有買夠農藥沒有了,只要自己有的就借給別人,也很不計較人家還不還,所以在村子里不管是苗族還是傈僳族都對他印象非常好。
老陶個子不高,身體俏瘦,但顯得精干精明,高中文化的知識底蘊使他對很多知識旁類觸通,接受新鮮事物新觀點快。當年縣衛生局選定他作鄉村醫生的時候,就是看中了他的善良和正直,好學和耐心。公司動員煙農搞育苗專業戶,煙站對水源好土地平整的幾戶煙農做工作就是做不通,就是不愿意搞。陶建國聽說后,主動要求在自家地上安裝大棚育苗,并自己買水管把水接到育苗棚。公司推廣臥室密集型烤房,別人還在觀望還在猶豫不決的時候,他已經聯系煙站咨詢技術員建起來了,他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煙草公司是不會讓煙農吃虧的”。
老陶每年種植十幾畝烤煙、羊圈里八十五只山羊,豬圈里八頭肥豬、三十多只雞、自留山上四十畝花椒、家里一個兒子在縣城讀高中一個兒子在塘房小學讀三年級,老人年事已高就幫家里放放羊喂喂雞,地里的勞動力就只有陶建國和妻子兩人。總之,陶建國給人的感覺就是六個字,“忙,很忙,實在忙”。
2012年,陶建國種了十畝左右烤煙,煙款七萬九千元,加補助八萬元左右。兩個育苗中棚除去請工和投入剩下五千元的收入,出欄三十一只山羊收入一萬五千元,花椒賣了四千多元,加上鄉村醫生的補助,老陶去年收入達十萬多元,老陶的忙,忙得值得,苦也苦得值得。別人這樣說,老陶自己也這樣認為,比起背井離鄉到外面去打工,感覺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烤煙種好不在于種多,這是老陶十幾年種煙的經驗,他說:“我去年種十畝烤煙,基本上沒有請工,移栽用工最多的時候也只是村子里相互換換工就解決了,烤煙種出水平,畝均產值提高了,投入降低了,種十畝比種二十畝強”。陶建國今年種十三畝烤煙,目前預整地等前期準備工作已做好,育苗棚里的煙苗一天一個樣,目前他主要精力就放在育苗管理上,間苗剪苗控溫,每到工序都必不可少,他說,“這大棚里的苗是我的希望也是全組村民的希望”。
2013年,公司推廣膜下小苗移栽技術,市縣公司烤煙工作掛鉤組和煙站技術人員在老陶的煙地里搞技術培訓,村子里基本上每家都來了人參加培訓。在技術員的現場操作講解下,精通傈僳話的老陶現炒現賣,一會兒用苗族話講給苗族親戚聽,一會兒又改成傈僳話講給傈僳煙農聽。漢話苗族話傈僳話,在老陶的嘴里隨時變換著,讓一個才參加工作不久的大學生大為驚奇這種形式的雙語培訓,一場培訓會下來,效果甚佳,連幾個不怎么聽不懂漢話的傈僳族苗族老煙農都滿意而歸。
對于“膜下小苗移栽”,老陶認為是一項比較科學比較成熟的技術,技術不復雜容易操作容易推廣,他一個星期前煙站搞培訓時種下的二分“膜下小苗移栽”已全部破膜,保水長勢快,而且成活率高,省去了兩次澆水和補苗的勞力,節約了勞力成本。
市局(公司)領導到興泉調研烤煙工作,聽說老陶的烤煙畝均收益是興泉最高的,特地趕到他家了解情況。老陶聽煙站站長的介紹說他種煙得到市局領導的關注,感到很高興,和領導談起他這幾年種煙的體會和經驗,談起公司對村子的基礎設施建設、對煙農的扶持。他說,“現在有公司和政府的的扶持,有技術人員的精心指導,烤煙收入成倍增加,烤煙已經是村子里的支柱產業了,現在石夾子家家都有幾萬元的存款,石夾子變成了錢夾子,生活質量有了質的提高,孩子讀書也有錢了,不像以前孩子考起大學就又喜又憂,喜的是孩子有出息了憂的是沒錢。所以,大家都從心里感謝煙草公司,感謝煙草公司領導和技術員”。
市局領導問他去年的效益怎樣,他說,“我去年栽了一萬株煙,每株煙達到七塊多,今年要爭取達到每株煙八塊”。市局領導對他的“株效益”觀念很贊許,說他經濟賬算得很精,認為現在公司、煙站和技術人員就要向煙農群眾宣傳這種“株效益”的觀點,用華坪土話說得直觀點就是“一窩煙干到好多錢”。讓煙農群眾把這種“株效益”的觀點入心入腦,讓“株效益”的這種精細化種植的觀念來提高質量提高效益。
老陶在和領導拉家常的同時,用苗族話叫他媳婦去殺雞買酒,說領導來他家是看得起他,要請領導好好吃頓飯再走。恰好掛鉤組的一位技術人員懂得苗族話,趕緊制止了他,領導知道了他的意思后很感動,說,“你們的好意我們領了,后邊有時間一定來你家做客拉家常,現在農忙季節節令不等人,不過多耽擱你們的寶貴時間,你們種好煙種出效益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并鼓勵他搞好新技術的推廣,積極宣傳“株效益”的觀念和認識,在村子里起好帶頭作用,增加家庭收入,培養好孩子讀書成才,提高生活質量”。
走出老陶的院子,大家看到核桃樹下、花椒樹下一只只活蹦亂跳的小羊羔,老陶很高興地說,“今年是好運的一年,家里的羊群又新添了三十五只小羊羔,其中有五對雙胞胎”。
石夾子變成錢夾子,愿石夾子的煙農群眾今年獲得更好的效益。
愿老陶的好運連連,日子越過越紅火。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