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橫跨哀牢、無量兩山的錦屏鎮是云南省普洱市景東縣城所在地,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資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蘊在這片土地上鋪展成一幅靈動的畫卷。在這幅畫卷上耕耘、勞作的人們,如川河般晝夜奔流不息,共同創造著不凡的奇跡,讓銀生古城煥發出新的生機。
2013年8月27日下午3點多,我們來到距離景東縣城7公里座落在孔雀山上的錦屏鎮煙葉站。由于煙葉收購剛剛開磅沒有幾天,這里還顯得很清靜。錦屏鎮煙葉站站長沈維孝說,今天約定交售煙葉的煙農不多,大多已交售完畢陸續回去了。
不一會兒,“突突突”一陣摩托車聲音傳過來。“哎,老鄉,過來歇會,喝喝茶,聊聊天!”
“今年種了幾畝煙,會有多少收入?”
“14.9畝,收入估計有6萬!”
在錦屏鎮煙葉站煙農培訓室外面的茶桌旁,質樸的無量山漢子胡文達一邊脫著外衣一邊謙虛地笑著說。談起烤煙,胡文達的眼里閃現出陽光般明媚的透亮。
“全身心投入,盡力而為。”今年48歲的胡文達總結種煙經驗時說。
煙農帶頭人 開創幸福人生
當年,家住錦屏鎮董報村的胡文達初中畢業后,一直在家務農。1993年,政府發動種烤煙,他第一批加入了煙農隊伍。20年來,作為第一批屈指可數的煙農帶頭人之一,他一路披荊斬棘,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的頭腦開創了幸福人生。
董報村變化很大,家電、太陽能、三輪摩托、拖拉機、二輪摩托什么的都已普及,房子院落都打整得很好,日子過得很舒坦。胡文達直率地說,不會種烤煙的人才去割松香、撿菌子。
站長沈維孝介紹說,通過現代煙草農業建設,2008年董報村煙農收入即達600余萬元,戶均收入1.44萬元,當時就已成為普洱市名副其實的烤煙生產第一村和專業村。通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全鎮烤煙生產集成技術配套推廣不斷進步和完善,育苗、機耕、植保、烘烤、預檢等煙葉生產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煙葉生產整體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種煙農戶效益比以前更高,戶均收入比2008年已翻了一番多。
回想1993年以前,當時胡文達家主要經濟收入就只靠種甘蔗,經濟不寬裕,溫飽都有點難。胡文達感慨地說,如果沒有強大的烤煙產業作支撐,家鄉不可能會有今天良好的發展態勢。他說,董報村的水渠、水窖、烤房、機耕路、大橋以及電力等基礎設施都少不了煙草行業的直接投入和產業發展帶來的直接、間接效應,種烤煙還有各種可觀的補貼,目前還找不到其他能替代烤煙的產業。
一線技術員 潛心做事盡職責
前些年胡文達成為了錦屏鎮煙葉站一名技術員,同時還成為一個專業化漂浮育苗的業主。2013年他投資育了120個棚的煙苗,供600畝煙葉移栽用,扣除成本,賺了一萬多元;作為技術員他從合作社還可領取1800元的月薪。
從傳統育苗到營養塊、營養缽、營養袋假植到漂浮育苗;老式明三暗五小烤房、立式爐烤房、立式爐熱風循環烤房到臥式密集烤房等等他都見證過經歷過。技術員是煙葉質量的真正操作手,前期漂浮育苗、中后期大田生產管理、采收、烘烤、收購等關鍵環節技術胡文達都責無旁貸地要把好關、負好責。胡文達說,過去零星育苗,后來搞集中育苗,開始時很多煙農不懂操作,他就把其他煙農的育苗棚子搬來自己家里集中無償代為育苗。
2008年以來普洱市新煙區開發建設期間,他受命與其他五名技術員一起到景東縣西區(林街、景福、曼等、大朝山東鎮)參與新煙區開發建設近兩年時間,還參與了漫灣電站、大朝山電站移民種植烤煙的專門指導等工作。在西區新煙區搞開發技術指導工作初期,逐家逐戶去開會,特別到了烘烤期間真是忙,后來當地煙農說“種烤煙經驗不足,非常感謝你們的指導!”
胡文達說,有一次他和另外一名技術員云坤到景福鄉金雞嶺參加煙葉預檢培訓,回來時突遭暴雨,路上洶涌的洪水漫到了摩托車鏈條上,路面泥濘不堪,危急時刻又遭遇前后路面同時塌方。60多公里的山區毛路,他們兩人硬是艱難地騎著摩托車淋著如注的暴雨回到了景東縣芹菜塘煙站。
在技術員這個崗位上,胡文達是盡心和稱職的。他說,烤煙科技含量高,作為一線技術員,要善于聽領導、聽專家和老師們的講授,要善于將這些東西轉化為廣大煙農容易接受的明白話。譬如優化煙葉結構,其實以前年年都在搞優化,只不過這兩年來規范化了,田間不適用煙葉要集中銷毀,內外業痕跡資料要體現真實性和可追溯性,雖然具體工作中壓力還是挺大的,但通過深入細致地做工作,向村民們講清楚低等煙葉過剩,庫存量大工業不需要,要珍惜來之不易的收購指標和維護好煙葉質量品牌信譽,才會有烤煙產業發展的未來等等,通過講政策和算賬對比村民們還是能積極配合支持。
胡文達兩個子女一個在昆明讀大學,一個在讀職高,每年至少兩萬多的學費,就靠著烤煙帶來的收入。目前,最大愿望就是一如既往地做好技術員、管好煙、種好煙、子女成器,就非常欣慰了,胡文達充滿感情地說。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