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的邵才銀是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石門鄉營坪村村民。邵才銀一輩子與土地打交道,從1993年開始種烤煙算起,至今27年,用他的話來說,“從沒有打過別的主意,就是千方百計從地里找錢。”
邵才銀家有四棟房子,準確來說是兩棟樓房,兩間平房。盡管兩間平房已經不發揮什么作用了,但是邵才銀沒舍得拆,他覺得這幾棟房子是他一輩子奮斗的見證。
邵才銀家的兩棟土坯房,右邊一棟為1991年修建,左邊一棟為1996年修建。新華網 盧志佳 攝
1991年,剛剛成家的邵才銀夫婦倆用當地的黃泥巴起了他家的第一棟房子。房子只有兩間,總共40個平方。房門低矮,出入得低著點頭,墻上也沒有像樣的窗戶。“當時的日子真難過呀,家里不通水不通電,平常就是靠種點土豆、玉米糊口,過年的時候香腸臘肉都吃不上。”邵才銀說。
1993年,深感日子難以為繼的邵才銀開始種烤煙。當時的烤煙地不通大路不通水,所有的物資都是靠人背馬馱。
“烤煙苗移栽的時候需要大量用水,我們都是用人工去挑水,從低處水溝里把水舀到桶里,再一桶一桶挑到煙地里,一來一回就要1個小時。”由于生產條件差,邵才銀夫婦倆當時只能種4畝烤煙,但種烤煙收入比種玉米強得多,一年下來家里總算有些結余。
靠著夫婦倆的勤勞,1996年,邵才銀家的房子“升級換代”,起了一間更高更大的平房,房子占地96個平方,不過用的還是黃泥巴。跟著房子面積一起漲上來的還有烤煙地的面積。那時候,生產條件稍有改善,邵才銀家能種15畝烤煙了。
邵才銀家2010年修建的兩層小磚房。新華網 盧志佳 攝
2010年,邵才銀家修起了占地46平方的兩層磚房,第一次住進磚房,墻面白凈晃得邵才銀睜不開眼,當天晚上全家人興奮得睡不著覺。
那些年,也是煙草部門對煙區大力投資的時期。
據統計,2008年至2016年,煙草部門在石門鄉投資1235萬元,建設了401間烤房。水利方面,面臨水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的威寧縣也得到了煙草部門的大力扶持。據威寧縣副縣長朱云川介紹,煙草部門在威寧的缺水鄉鎮投資建設了7個小型水庫,并援建了2個中型水庫,其投資比例超過了當地水利部門。邵才銀家院子里就有一口煙草幫助建設的小水窖,種煙季節,只要把水泵往水窖里一放,就可以輕松地灌溉煙地了。
此外,煙草部門還幫助石門鄉培育和建成了專業育苗隊伍、機耕隊伍、植保隊伍、烘烤隊伍和分級隊伍,煙農種煙的技術門檻進一步降低了。隨著生產條件的進一步改善,邵才銀家的烤煙種植面積也從十幾畝增加到三四十畝。
邵才銀是當地的種煙能手。這些年來,通過煙葉站技術人員的指導和自己的長期實踐,邵才銀慢慢摸索出了一套循環高效的種煙技術。每年三月份,邵才銀種上三畝辣椒,到五月底收了辣椒換錢,賣辣椒的收入又作為種烤煙的投入,到十月份烤煙收到八成的時候,就開始在煙地里套種白菜,白菜收完之后,接著種蘿卜和綠肥,收來的蘿卜和綠肥拿來喂牛。
“我雖然沒有出去打工,但只要踏實肯干,把每一片土地、每一段時間都充分利用起來,一年收入十幾萬也沒有問題。”邵才銀說。
邵才銀家2016年修建的三層樓房。新華網 盧志佳 攝
2016年,一棟占地118平米,上下3層8間房的樓房在邵家院子里拔地而起。得益于煙草部門在煙區實施的扶貧新村項目,邵才銀家的院壩免費獲得硬化,院壩一周還砌起了花壇,整個家儼然一座農家別墅。
房子一樓是廚房和客房,二樓是客廳和臥室,三樓還空著幾個房間。用邵才銀的話說,“孩子們回來都有自己的房間住。”這些年,邵才銀的4個兒子也陸續上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今年,已經工作的孩子們湊了十幾萬給邵才銀,為家中添置了一臺價值30萬元的越野車。這樣的“大手筆”在農村不常見,邵才銀的想法是,自己種煙每年收入穩定在10萬元以上,再加上孩子們都大學畢業有工作,也到了老兩口享享福的時候了。
“當年住在那個土房子里的時候,怎么都想不到有一天能住上這么大的房子,開上這么好的車子。”回顧來路,邵才銀很是感慨,一輩子和烤煙打交道,雖然沒有發家致富,但是能夠順利撫養4個兒子成人、成才,“也算是一種成功了。”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