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煙和香煙本無瓜葛。
《說文解字》對煙的解釋是:煙,火氣也。《康熙字典》對煙的解釋是:煙熅天地氣。熅,即蘊。很顯然,對煙的解釋有兩種含義:首先是因火而生煙,火壯則煙微,煙濃則火暗;其次是天地之間的自然之氣,即霧氣。然而,把煙寫的別具詩意卻是文人,煙靄,煙霞,煙嵐什么的;把煙寫的別具人情味兒也是文人,如:“煙水蒼茫絕四鄰,幽棲無地著纖塵。蕭條雞犬楓林下,似是無懷太古民。”陸游《煙波即事》。再如周邦彥,《望江南》詞曰:“游妓散,獨自繞回堤。芳草懷煙迷水曲,密云銜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墻外見花尋路轉,柳陰行馬過鶯啼。無處不凄凄。”在文人看來,煙是美妙的,煙是高雅的,煙又是最看不透的。但和香煙卻沒有沾上一點邊,是八竿子也打不著的事。
香煙應該是舶來品,很晚的時候才登陸中國的,大約十六世紀晚期。自從香煙來到中國后,便成了人們消閑解悶的尤物。下自草根,上至達官貴人幾乎無人不愛,無人不抽,既抽成癮,終身享用。也有人想把它戒掉,認為有礙健康。“煙從水中去,詩從腹中來。”當白石老人吟出此聯后,遂將煙筒煙盒拋入水中,足見戒煙之誠。不過,戒不掉煙癮者居多,文人毛澤東(謂毛澤東文人,是因為陳晉著有《文人毛澤東》,也有人曾經將毛澤東列為中國近現代散文名家。)是其中之一。毛澤東曾戒過煙,但未戒掉,他說:“戒煙無濟于事,我們工作太辛苦,不能不抽。”因此,從戰爭年代到他晚年去世,煙就從未離過他的手。我想:毛澤東吐出的串串煙圈,應當是觸發他靈感的發條,他的很多不朽詩作就是在“吞云吐霧”間完成的。據說,就連那首風流千古的《沁園春·雪》,也是在雪地里臨時用煙盒紙記下后,才得已流傳至今,這應該是香煙的功勞吧。
詩界有詩圣詩仙詩鬼之說,“煙林”不知也有“煙圣“煙仙”否?但“煙鬼”是一定存在的,林語堂就自稱是“煙鬼”。他得意地說:“飯后一支煙,賽過活神仙。”并公然宣稱,他的散文是由尼古丁構成的。想來他在北大教授時,也一定叼著煙斗,煙斗上青煙“咝咝”直冒,嘴里卻若吐蓮花一般,是何等的有趣!假如一位調皮學生將他煙斗偷去,真的不知這位幽默大師還能開口么?《京華煙云》能不能寫出來也未知。
初中時候,讀過魯迅的一些詩文,至今也就只記得“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句了。但當時一幅魯迅的肖像,在我腦海里的映像很深:他目光炯炯有神,手上那只香煙還裊裊悠悠地冒著煙,那時我對這位偉大的旗手崇拜極了。下午,有位同學不知從哪里弄來幾支香煙,我們幾個同學“呼啦”地圍了上去,把煙一搶而空,學著魯迅的姿勢開心地抽了起來。我卻慘了,香煙強烈的辛辣味道,嗆得我又是鼻涕又是淚,心里也很不舒服,想吐又不能,回到家里連晚飯吞不下。后來,請教大人這種感覺,大人說這叫“醉煙”。我當時心里感到稀奇:世上只聽說醉酒,那有醉煙的道理?從此后,再也沒有抽過煙。
有一天,我突然有個“頓悟”:原來我沒有寫文章天賦的原因,竟是不會抽煙所致!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