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提起吸煙,每個人都不陌生。坐這兒想想,還真能想起不少事兒來。
父親吸煙史很長,尤其來了客人,更是一顆接一顆地不停。自己從小在煙霧中長大,現在也還記得滿屋子云蒸霞蔚的童年,也記得父親為了逗我,收著腮吐出的一個個眼圈兒。
小學時,幾個男同學在一起玩,看一個大孩子揪干絲瓜藤掰成一節一節的,說是可以當煙抽。后來找了盒火柴,點著了果然可以吸出煙來。幾個小男孩就模仿著大人樣開始吸起這自制的“絲瓜煙”,那是一個很冷的冬天,滿嘴都是干辣的味道。擱到現在,這大概也算吸煙界內的非主流了。
還有一次下雪,和一個小伙伴堆了一個很小的雪人,最后給他嘴上插根樹棍當煙卷兒,起一個名叫“摳門兒大煙”。
長大了,走在路上遇到街坊問我“你抽不抽煙啊?”我立即回答“不抽一手的,抽二手的。”當時就想,抽一手煙和抽二手煙其實沒什么區別哈。
大學,宿舍有同學抽煙。一次有人從街上買了一對金絲熊,那個抽煙的同學,把自己吸的一顆煙,一口接一口都吐到了小鼠的籠子里。兩只小鼠立即“翹了”。一宿舍人開始感嘆,煙的確有毒。后來湊熱鬧,跟同學一起抽了一顆煙,惡心又吐不出來。原來是被煙醉到了。
學醫時,老師很多都是醫生,但其中抽煙的的確不少。直到進入醫院,發現醫生里抽煙的人原來極多,不光男醫生,女醫生有時也起哄來一顆的。
人為什么要吸煙,為什么戒不掉煙呢?心理學老師強調,吸煙是心理依賴的問題!
要說煙草,其實也是一種植物。既然學醫,自然會用藥物學的眼光看待它。學校的動物實驗,有讓狗被動吸煙的。短期吸煙后解剖,氣管內纖毛柱狀上皮會增生,說明收到煙塵顆粒刺激,功能有所加強。而長期大量吸煙后,解剖發現氣管內已無纖毛,說明失代償。不由想起藥性歌訣“酒通血脈,消愁遣性。少飲壯神,多飲損命。”于是自己觸類旁通,得出個結論——凡事都要有個度啊!
老師里面劉文龍先生學問極好,煙隱也極大。《黃帝內經》倒背如流,無論講什么課,從不攜帶講義,拿起粉筆胸中真有寫不完的板述,只是有時上課也要點著顆煙講。并當下傳授驗方:“那時我在農村抽的是煙袋,遇到一個人麥粒腫初起,用根笤帚苗兒從煙嘴兒里摳點煙油子抹上,立馬就消下去了。”當時坐在下面聽著,真可謂甚得“醫者意也”之神趣。
觀看本草古籍,原來中醫并不十分抵斥煙草。著啊!連大煙不都入藥嗎?何況區區煙草乎!現在還記其中得有些說法:水煙袋內煙油子水可治干霍亂,救人性命。明代大醫張景岳老先生很愛抽煙,原來怹也是個“煙鬼”。中國煙草始于福建,山民食之可避山嵐瘴氣。煙草芳香避穢,入于口鼻走竄十二經,頃刻遍周一身,久食定傷元氣。難怪,現今強調血糖高者不宜吸煙,皆為煙火之氣助其三焦之猛烈也!
想起這些事兒,到網上搜搜,抽煙的還不止限于人類。原來吸煙還是神和很多動物共同的愛好。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