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正值煙葉采收時節,記者來到了山東萊蕪鋼城區辛莊鎮辛莊煙站。
下午2點,記者在煙站院子里看到,等待交售的煙農自覺排成了兩排,不少煙農手里拿著煙葉,一邊抽煙一邊議論著什么。記者湊上前去,想一探究竟。
聽說記者要采訪,煙農們一齊指向了一個人。“他可是大老板哩!”一位煙農打趣道。皮膚黝黑的“大老板”名叫孫宗健,本是地道的農民,卻被周圍人一口一個“老板”叫著,他黝黑的臉上泛了紅。煙站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孫宗健是萊蕪數一數二的種植專業戶,今年種了650畝煙葉,雇了上百人幫他種煙。這“大老板”名副其實。
問起今年種煙的收成,他心里有底,張口就來。“多虧老天爺幫忙,沒遇到大災,煙葉長得好,一畝地少說也有280斤。”
問他為啥種煙,孫宗健的回答很干脆:“一是穩,二是能掙錢。”
其實,在種煙之前,孫宗健也種過不少東西,比如當地有名的“三辣一麻”。“三辣”是生姜、大蒜、雞腿蔥,“一麻”是指花椒。可這幾年,“三辣一麻”的價格就像過山車,誰也摸不準。種這些東西,孫宗健的心里沒底。“前幾年,我還種過丹參。這東西的行情也不穩,前一天賺錢,后一天可能就會賠錢。咱是老實巴交的農民,種不了那個。”孫宗健說。
光穩不行。種煙的收入怎么樣?孫宗健告訴記者,減去用工、肥料、機器和承包費等費用,加上政府和煙草公司的補貼,一畝煙葉純收入有800元左右,比種玉米、小麥高一些。簡單一算,僅種煙一項,他一年收入在50萬左右。
“種煙的畝均收入不算太高,但收入穩定,如果規模大,年收入不算少。”和煙農湊在一起的辛莊煙站站長崔樹軍說。聽了崔站長的話,周圍的煙農紛紛表示贊同。有人告訴記者,苗山鎮朱家店村的狄建寶從2007年才開始種煙,比很多人都晚。可他種得多,加上腦子活、會管理,年收入少說也在五六十萬元。一陣議論過后,在場的煙農都認同這個理:種煙必須走規模化種植的路子,只有這樣才能出效益。
煙葉規模化種植才能產生規模效益。這一點從萊蕪市局(公司)也得到了印證。“沒有規模化,煙葉質量上不去,減工降本實現不了,至于特色化、機械化更是無從談起。”萊蕪市局(公司)局長、總經理崔志民說。
2014年,萊蕪市局(公司)將繼續支持煙農搞規模化種植,支持煙農成立煙農專業合作社,減工降本,提高煙農收入。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