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等選秀節目的熱播,四川大涼山火了。從最早的山鷹組合、彝人制造,到近期的吉杰、吉克雋逸、莫西子詩,這些優秀歌者同樣來自美麗大涼山,也一致地富有音樂才情。這片紅色大地上的兒女似乎個個能歌善舞、多才多藝。如果幸運,在開往大涼山某個鄉村的大巴車里,就會碰上穿著彝族傳統服裝的阿咪子(姑娘),在車廂中忘我地哼唱,那是源于思念、別離和與大自然親近而引發的真情流露。
2013年8月中旬,記者一行來到涼山煙區采訪當地煙葉收購情況。對于美麗的大涼山以及擁有火一樣熱情的大涼山人,有了一番別樣的體驗。
山區的早晨寂靜而又清新,空氣中飄著青草的香味和泥土的芬芳,東方泛著魚肚白,青山綠水在腳下綿延。美景當前,一路行來卻是另一番感受:時不時遇到碎石路,走一走漫天揚塵;山路一側百丈深崖,看一眼頭暈目眩。
開車的師傅經驗豐富,向我們道起“行路難”:“每年7、8月正是雨季,一路上經常垮塌路斷,遇到最糟糕的時段,十天半個月都可能堵在山里,收購的煙葉運不出去,如果導致煙點暴庫的話,煙農的烤煙就只有長時間放在家里,會有受潮損失,影響一年的收入……”
受交通條件制約,山區發展著實不易。煙區一路行來,在德昌縣,在冕寧縣,在普格縣,我們留意到很多地方經濟作物難以外運,于是家家種煙,種煙收入也成為山區家庭唯一的經濟來源。
“煙農辛苦,在山里干煙技員也一樣辛苦。”隨行的工作人員周國璐有過多年的基層工作經歷,他告訴我們:“煙技員在煙點工作,往往要在縣城坐班車,顛兩個小時,再騎摩托顛兩個半小時,才到煙點。大田移栽期間吃住都在村上,我們那會兒要準備20多天的菜請村民用馬馱上山,住在包村干部家,自己做飯。山區的水時斷時續供應不足,除了保證基本生活用水外,還要保證種煙用水,搞得連洗澡都成為一種奢侈。一季移栽下來,我們煙技員渾身都是異味。”
幾個小時的石子路顛簸,一行人身體幾乎“散架”。然而就是我們腳下這條石子路、揚塵路,許許多多的煙葉工作者因為一份責任,本本分分地在這條路上走了無數個來回。
山路的奔波令人疲憊,而煙站、煙點的生活則艱苦并且乏味。基層一線的煙葉工作者早已習慣了默默守望這片充滿希望的煙田,和大山里的煙農一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德州煙站副站長陳文宗和煙農張明富的一段“交情”可為印證:2009年縣里開展“一幫一”定點幫扶活動時,公司安排陳文宗與王所鄉水塘村6社煙農張明富結成對子。那會兒,張明富承包了110畝土地,心里很沒底。于是老陳除了抓好站點日常管理外,整天泡在張明富的煙田和烤房里。煙葉發生病蟲害時,老陳天天都和煙技員一起查看病情;大雨來臨,陳文宗和張明富一道冒雨查看煙田防澇情況;煙葉出炕了,老哥倆就一直在旁邊守候……
那一年,張明富的110畝煙田收益大幅提升,產煙16800公斤,收入25.2萬元。陳文宗一顆心踏實了。“多虧了老陳的照顧。一年的辛苦,總算沒白費啊!”通過種煙致富的張明富一臉幸福的表情。
涼山煙草人的講述,以及一路采訪所見所聞,印證了山區煙點條件的艱苦、煙農的艱辛,也同樣是煙葉工作者與煙農執著與信念的見證。
我們眼中的美麗大涼山,因為涼山之行,又多出一層“美麗”解讀:大涼山的美,體現在煙葉工作者對山區發展的奉獻,體現在山里人的幸福表情。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