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湖北省秭歸縣境內連降大雪,7個產煙鄉鎮因地處高山而路凍山封,煙葉育苗“無水可育”。來不及回味剛剛過去的春節,秭歸縣煙草專賣局(營銷部)迅速組織煙葉戰線人員進村入戶,與廣大煙農一起打響了一場“搶水戰”。
破冰,“生命之水”終入棚
“有水了,有水了!”2月20日,技術員文習武的一聲歡呼,讓磨坪煙葉站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氣。
水,終于通了。
?
煙技員們在搶修被凍壞的水管
磨坪鄉海拔1000多米,素有“秭歸小西藏”之稱。每年從11月開始,這里就基本進入冰封狀態,漫山遍野白雪皚皚,一片寂靜。路,在冰雪的覆蓋下已經不見了蹤跡;水,化為一尺來長的冰凌爬上了屋檐。平日里干活的農民都關門閉戶,點上柴火爐在家“貓冬”。直到次年3月,天氣轉暖,冰雪消融,生產生活才能恢復正常。今年,所有的育苗工作必須在2月25日前結束,可連續的低溫天氣導致灌溉水無法到達大棚,一時間,大家只能望“冰”興嘆。
天冷,技術員們心急如焚。
破冰,迫在眉睫。
磨坪煙區共有龍潭坪、磨坪兩座育苗工場,供苗量占了整個煙區的一大半。在龍潭坪,技術員春節前就將水池蓄滿了水,還臨時建了一個小水池備用。如今,水池表面凝結了厚達8厘米的冰,出水管全部被其“占領”,空水泵也因雪水的進入而被凍壞。無奈,大家只能一邊等著從縣城購進的新水泵,一邊試著采取“土方法”——用開水燙。但淋了好幾瓶開水,出水管里的冰仍是紋絲不動。
大家又急忙生火來烤,折騰半天,水管終于開始慢慢通水。不料剛放了一會兒,水池就不堪厚冰重負,裂開口子。盡管技術員們急忙用盆、桶轉移了一部分水到大棚,但仍有半池“付諸東流”。
原本就不夠用的水,這下差得更多。關鍵時刻,附近的煙農們主動要求技術員到自家水池中取水。“我們自己用水節約點兒,挨幾天就過去了,可這育苗工場關系到一兩百戶煙農,一天都不能等!”當3根水管匯聚到育苗工場,龍潭坪的“水荒”終于得到初步緩解。
在磨坪,雖然天氣逐漸轉暖,積雪已化去大半,但池里仍是滴水未進。“估計是水管堵住了。”技術員們如此揣測。
而水源,在海拔1400米的地方,離育苗工場將近5000米。
2個小時的山路跋涉,3個小時的雪地排查,全站6個人的奮力疏通,2天2夜的輪班堅守。技術員們無怨無悔地奔波著,最終換來清水入棚。
如今,萬事俱備,只等煙苗破土而出。
化雪,就地取“水”解困境
“老馬,幫我把鉗子遞過來。”2月20日,賀坪收購組組長張祖佾站在凳子上,一邊專心修理著育苗大棚,一邊對站在旁邊的煙農馬全社說。
“也不知道這雪還要下到什么時候,會不會耽誤育苗啊?”老馬有些擔心。
“一定趕得上!昨天晚上我看了天氣預報,從今天開始就會連續天晴,這兩天我們一邊修整苗棚,一邊想辦法存點雪水,‘時刻準備著’!”張祖佾干脆而堅定地答道,多年的技術員經歷,造就了他樂觀積極的性格。
賀坪,是楊林煙葉站轄區最偏遠的地方。在這里,海拔1580米的高山上依舊育有煙苗。6年前,賀坪收購組開始進行集中化育苗,共建了17個大棚。因為地形原因,這里的育苗大棚不能像磨坪一樣,集中聯建形成規模化的工場,而只能選擇背風向陽的地方,散落在大山里。
17個大棚,5個技術員,意味著一個人要做3個人的活兒。從此,技術員的腳印,布滿了賀坪的每一個角落。
張祖佾此時正在維修的大棚,就建在馬全社家附近。之前,漂浮育苗技術的推行,大大提高了煙苗的成活率,煙葉品質隨之提高,煙農的收入也跟著上漲。一時間,新技術引起了全村人的濃厚興趣,馬全社便是其中之一。憑借著“近水樓臺”的優勢,老馬一有空就鉆進大棚里,給張祖佾搭個手幫個忙,慢慢就掌握了技術。后來經過縣局批準,這個育苗大棚就交由老馬和張祖佾共同管理,而這種“煙農+技術員”的模式,由此逐漸在整個收購組推廣開來。有了煙農的加入,大棚的管理有了保障,育苗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可今年的“暖冬”天氣,卻讓技術員們傷透了腦筋。
年前,由于長期無雨,蓄水池里幾乎沒什么“存貨”;山上,因干旱而造成泉水斷流,無水可引;調運,也因年后連日大雪引起封路,車輛根本無法進山。無計可施的時候,張祖佾只能看著滿地厚厚的積雪發呆。可就在前一天,他的腦海里卻突然冒出一個想法:就地取材,化雪為水!
“老馬你看,太陽出來了!快,我們化點雪水存起來。”張祖佾興奮地說道。
“好嘞!”只見馬全社邊答應著邊拿出鐵鍬,在雪地里挖出一個直徑80厘米左右的坑。張祖佾從包里拿出一張塑料布一樣的東西——那是去年換下的舊棚膜的一部分——鋪在挖出的坑里。“這樣可以避免水受到污染。”然后他們挖來一些干凈的雪放到坑中,靜靜等它們在陽光下融化。
陽光似乎有些不“給力”,雪融化得很慢。
“今天天剛晴,溫度可能還不夠。這樣吧,老馬,我們在周圍生點火幫助升溫。”張祖佾補充道。
于是,他們又找來柴生火。這方法果然奏效,在高溫的影響下,雪融化得快些了。“我們慢慢積少成多,一定可以熬過這幾天!”
雪地里跳動著的紅色火焰,帶給人們無限的希望。
調運,“送水專線”進山來
“伙計們,集合啦!”2月20日一大早,兩河煙葉站大坪收購組組長李明遠就開始“擾民”了。
5分鐘后,其他5個技術員在院子里“一”字排開,一副軍訓陣勢。屋頂上,昨夜下的雪還沒有化去。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們不用再為沒水發愁啦!從今天開始,就會有車調水過來,我們要做的就是搞好交接,保證每個育苗大棚都能供應上水。現在我來做一下具體分工。小王,你的片區面積較大,我就和你一組,負責兩個大棚。”
技術員王海容的片區偏遠而分散,育苗任務最重。
“你們剩下的4個,一人負責一個苗棚。司機師傅的聯系方式,我一會兒告訴大家。好了,都清楚了吧?”
“清楚了!”聲音整齊而響亮。
今年是全縣實施“精益生產”第一年,育苗要求比往年更高。為了宣傳新政策,春節前技術員們就背著資料挨家挨戶發放、講解,成了大山里的“包包隊”。原本一切都按照計劃順利進行著,可風雪不期而至,打亂了技術員前行的腳步。
盡管“天公不作美”,但技術員們從未停下。那一日,白廟嶺村的煙農鄭學進看著冒雪登門的技術員說:“這么大的雪,我還以為你們要3天以后才會來呢!”言語間,既驚訝又感激。但不論走到哪里,技術員們心心念念的還是水。因為那不僅關系到煙葉的生長,更關系到村民的正常生活。
大雪,成了他們的“心病”。
直到調水車的出現。
通過縣局與水務部門溝通協調,兩河煙葉站主動出資,再加上當地煙農自發參與,一條由一輛大車、兩輛三輪車組成的“送水專線”“成立”了。
每天,運水車在山路上運行,載著煙農們的希望。大車每次可以運9噸水,最早7點就要出發,最晚到晚上8點,一天需要來回四五趟;三輪車一次能運輸2噸左右的水,主要用于水源的調度。雖然天氣逐漸轉好,但路面上的冰仍然沒有化去,車輛只能系上防滑鏈艱難行駛,以往一個多小時就能走完的路程,如今要花上兩三個小時。而每輛車上,都配備有新購置的抽水泵,方便水能快速入苗池。
如此堅持了一個星期,育苗大棚的水總算基本得到滿足。得知水源問題解決的消息,一大早,附近的部分煙農也積極加入到育苗播種的隊伍中來。
“小李,基質填實一點,要不就吸收不到水分了。”李明遠指導著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技術員李鳳山。
“老宋,你多指導指導別人。”煙農宋文才技術嫻熟,是漂浮育苗的“專家”。
清理積雪,平整苗床,大棚加蓋薄膜,基質裝盤播種,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看著水流源源不斷地注入苗池,李明遠終于感到了一絲踏實。大家一邊忙著干活,一邊相互講述春節趣聞,不時傳來一陣陣笑聲,給零下3攝氏度的寒冷環境平添了一絲溫暖。
遠方,一輪紅日慢慢升起。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