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起陜西的故事,無論如何是繞不開關中這片土地。
從古至今,人們將古長安所在處的渭河平原地區稱為“關中”,是因為在這個地方東有潼關,西有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古長安居四關之內,故才能保“長治久安”。
而今天,“好貓(長樂)”在這片三秦之地誕生,帶著不容人忽視的流光異彩。“長樂”之“知足長樂”,如同“長安”之“長治久安”,都是人們對幸福、快樂的一種向往與祈盼。
五千年關中長樂未央
關中作為13朝古都的皇權集中地,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匯集了當時最杰出的力量。而“秦磚漢瓦”也成為一個歷史朝代的建筑藝術品的代名詞。在20世紀中期,一座漢墓中出土的“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瓦當殘片便是這一段歷史的見證。
漢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之一。長樂宮便是在秦離宮興樂宮基礎上改建而成的西漢第一座正規宮殿,意為“長久快樂”。雖然統治者的“長樂”愿望跟這座華麗的宮殿一起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但陜西人對“長樂”的追求與詮釋從來都沒有停止過。
長樂的“樂”,最早出自周公旦制“禮”作“樂”的樂。在關中這片土地上,“禮樂”是西周一種親和力的治國方式,以“禮”來區別諸侯等級,以“樂”之親和來落實“禮”的等級秩序,兩者相輔相成。“長樂”也因此成為國君以親和力善待臣民,國得以永續的精神凝縮。
也許是看慣了朝代更迭、歷史榮衰,關中人骨子里少了一些拼殺爭斗,多了些積淀后的樸實與安樂。現在老一代的關中人,習慣早起遛遛彎或者鍛煉鍛煉身體,然后奔到某個街角的羊肉湯館里,用一碗羊肉泡饃來開始自己一天的生活。這種被老祖宗創造并流傳千年的“肉羹”,直到今天依然是關中人的最愛。坐在店里,然后一點一點把饃掰成細碎狀,是陜西人難得一見的耐心和細致。對他們來說,“長樂”無疑就像這大老碗中的碎饃,日子得一點點地拉扯。往細處看,都是五味俱全,關鍵在于你怎么過活,怎么品味。
八百里秦川順勢和祥
其實,關中人是最會享受生活的了。讓陜西人最怡情樂活的“好貓”煙、西鳳酒都產于關中西府地區。關中人重閑適,易滿足。過去的關中人生活上有“油潑辣子面,羊肉泡,肉加饃,除了神仙就是我”;一年四季有秦腔戲看,日子也就“嘹扎了”。即便在現代生活的各種壓力下,關中男人所要求的也是一份可以為之奮斗的工作,有自己安居的一座房子,這個房子里裝的依然不外乎是“老婆孩子熱炕頭”。
關中平原土地肥沃,盛產小麥。每年的新麥時節,金色的麥浪隨風起伏是整個關中地區最美的風景線。這時的關中人總會來一碗散發著最原始麥香的面條。面條的形式盡管多種多樣,但不變的是關中男人飯中就兩口“西鳳”酒和飯后的那一支“好貓”煙的習慣。人們酒飽飯足后,時間都會在一支煙中變得悠長閑暇。
在關中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判斷這家人是否家道殷實、是否對人或事足夠重視,就在于他待客用的煙是不是“好貓”。而現在,“好貓”煙已經成為陜西人離家在外的鄉情與念想。因此,“好貓”煙文化慢慢地與陜西這片土地的文化氤氳浸染,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陜西文化符號,“好貓(長樂)”也因此應情而生,它根植于古長安都城,從一片古樂聲中悟得“長樂”之音,采集千年古都的皇家色彩與祥瑞寓意,以唐樂舞為主畫面,展現漢唐盛世文治武功帶來的國家昌明,百姓富足康樂。以皇家專用黃、紅為主色、嵌入金色線條,整體感覺高貴華麗,歡樂明快。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而言,煙和三餐一樣,都呈現著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所習慣和青睞的味道。“長樂好貓、悠香綿長”其味純正,其香飽滿,吃味清爽醇和、細膩飄逸。就像陜西人所追求的夢想中的生活。它應該是安逸舒適,透著清爽的干勁;它應該是富足長樂,透著綿長的韻味。
長樂未央,福澤萬年。陜西人的生活便在“好貓(長樂)”的煙火明滅間,滋味自在心頭。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