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人類生活中究竟有多少年,是從外引進的還是本國原有野生繁育的,各有述異,但從各方資料證實,在人民生活中已有一千余年的漫長歲月。
吸煙是由嘴嚼煙葉演變而來的,與原始的祭祀有關系。據說當時人們崇拜迷信天、神、祖先,要把吃的東西奉獻給他們。與祭祀有關系的“祀”字,據近代人士國維的《名佳名解》說:“祀”,祭名,“置牲于柴上而燎之,使其香味隨煙而上達”,讓天、神、祖先們享受人間美味。他們由此推想,可能是人們從祭祖時焚煙而嗅到煙味開始,再轉變為點燃煙草將煙霧吸入口中。在古老的原始時代,人們在篝火旁嘴嚼煙葉時,不留神將煙葉掉進篝火中被燃燒時產生了煙霧,人們吸到煙霧,感到同嘴嚼煙葉一樣過癮,從此逐漸形成吸煙嗜好。
中國人歷來習慣吸旱煙和水煙,自上海開埠以后,市場上出現一種用白紙卷煙絲的細長棍兒,稱之為卷煙、紙煙或香煙,但是中國人沒有接受它。幾乎沒有什么銷路,開始英美兩家煙草公司聯合采用不要錢奉送的方法,以期打開香煙市場。
據全國健康老人、上海市最年長的老人,也是上海市吸煙最年長的108歲的老人陳惠貞回憶,當年上海的通衢要道和茶樓、戲院等場所,經常有碧眼高鼻的洋人光臨,他們頭戴高帽,身掮著箱子,手拎廣告牌,一來就放留聲機唱片,那時的留聲機是稀罕物,很快吸引了許多聽眾。這時洋人就從箱子中取抽一只只小盒子,拋向人群。當年流傳著洋人有迷魂藥勾人魂魄的說法,所以人們很警覺而無人拾取。洋人便自己從盒子中抽出銜上一支,點上火,深深地吸一口,再徐徐地噴出縷縷白煙,空氣中立即彌漫著好聞的香味,他們就笑呵呵地捏著洋腔華語說:“香煙好東西,奉送不要錢!”勾引得膽大而好奇的青年伸出手來接受,洋人殷勤地為其點燃后學著樣子抽吸,邊吸邊介紹說:“不差,比水煙好吃又方便。”于是接受香煙的人越來越多。
漸漸地,討便宜白吃香煙的人上了癮,終于有一天,洋人不再奉送而改為三個銅板賣一包大英牌香煙。這時,煙癮逼得人不想買也得買,香煙在上海開始大量傾銷,品牌也發展到哈德門”、“二炮臺”、“老刀牌”(又稱“強盜牌”)等多個品種,繼而擴散流傳全中國。1902年,英美煙草公司合伙開辦,在陸家嘴開設英美煙廠。到抗戰前夕,在全國重要城市發展到十個卷煙廠、六個烤煙廠、六個印刷廠、一個包裝材料廠和一個機械廠,工人多達二萬多名,壟斷著中國香煙工業,中國的大量資金源源流向西方。
八十多年前,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和巴黎和會的召開,武漢工商界展開了一場廣告大戰,主角是華資南洋兄弟有限煙草公司和外資漢口英美煙公司他們都鼎力爭奪武漢這塊大市場。“三炮臺”香煙是英美煙公司的名牌,該企業連續幾個月在《大漢報》、《漢口新聞報》等報上作商業廣告。先是“三炮臺香煙,銷行年復年,裝潢皆稱便,到底是好煙”,“名不見虛傳”。過了些時候,改用中國人習慣的“三字經”:“三炮臺,好香煙,敬賓客,美觀瞻”,進行宜傳推銷等。這是卷煙進入中國的由來。?
不論在人類的狩獵文化、游牧文化、農耕文化,還是草原文化、山地文化、平原文化的創造中,煙草是有其文化內涵的。明萬歷時人姚旅的《露書》,明末人張介賓和方以智的《景岳全書》和《物理小識》上就有證述,人們日常生產,生活中需要它,外出經商活動也缺不了它。
早在我國清朝時期煙草出口便從邊境小額貿易開始,曾有“恰克圖市中國煙葉,黑龍江邊卒攜煙草三、四斤易俄羅斯一羊”之說,可見其出口價值是很高的。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